聆飞鸟之啼,觅生态本源
为提高大众对鸟类保护的关注度,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7月1日至7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鸟瞰生态,泽披东平”生态保护综合实践团走进泰安市东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地调研,探索东平湖周边鸟类生存现状,参与当地环境治理,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预调研实践准备
为保证正式实践顺利进行,实践团在各个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设备准备、获取东平观鸟协会的帮助、准备医疗用品、进行前期问卷调查对整个调研行动开展了可行性及价值性评估等。
为获得更为充分的知识储备,在正式实践前,实践团一行前往东平县万里图书馆集中学习了解了相关政策条例、当地鸟类保护现状、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等情况。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实践团学习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鸟类保护的通知》,查阅了山东省鸟类图鉴,提前了解东平湖中鸟类栖息环境及形态特征。前期的充分学习和材料调研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的正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整个实践活动更加规范。
近自然之湖,聆飞鸟之啼
东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同时其中栖息着大量珍稀濒危的鸟类、鱼类和植物物种,是一个重要的鸟类观测和保护区。7月1日,实践团来到东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观测。实践队成员利用携带的望远镜、相机和观察记录表,以不打扰鸟类的正常生活为前提,进行鸟类观测与记录。在当地爱鸟人士的帮助下,实践团观测到了白骨顶、小䴙䴘、青头潜鸭、黑水鸡等东平湖地区常见鸟类,实践队员们详细记录这些鸟类栖息地等信息以备后期撰写调研报告使用。
实践团还参与到了当地湿地内环境整治。在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实践团进入了湿地保护的新世界,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对湿地修复区的草木进行灌溉,协助去除杂草。工作人员讲道:“这些植株都是经林业局挑选的,适宜在湿地沿岸环境生存的,用以防风固沙,巩固水土。在尊重自然资源分布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科学修复湿地,创造适宜民众休闲观光、养生健身、科普宣教、人与自然和谐的湿地生态环境。“
访名家专业,觅生态本源
7月2日上午,实践队见到了东平县摄影联盟会长,会长向实践队讲解了近年来东平湖生态保护方面改变的良好态势,并向同学们普及了鸟类观测的一些专业知识。在会长的讲解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以前湖区管理人员生态保护意识较弱,对于生态治理也不够重视,近年来,当地开展了拆除网箱、恢复湿地等一系列生态治理行动来修复湖区生态环境。目前东平湖水质优良且稳定,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生物多样性增强,迎来越来越多的鸟类栖息。
在聆听完会长的分享介绍之后,实践队跟随东平县摄影联盟进行实地鸟类观测。在蔚蓝的天空下,实践队员们能够清楚地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到水中及滩岸中的鸟类。在会长以及当地爱鸟人士的带领下,实践队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沿湖观鸟,期间记录到余种鸟类。会长介绍道:“青头潜鸭在世界范围内只有5000余只,近年来随着林业局多项举措并行保护,东平湖青头潜鸭的数量不断上升,上个月观测到的数量已达到1600多只。”实践队也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成为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份子。
经过三天在湿地的实体调研,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这次调研旨在收集有关湿地的数据和信息,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使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通过这次实践经历,实践队对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走进社区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时间:2023-07-25 作者:李睿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注:
- 踏遍兰陵基地,探寻绿色农业
- 进入21世纪初以来,绿色农业从理论体系到具体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发展经验,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
- 07-25
- 发展绿色农业,完善绿色农业产业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从可实现路径上,提出“坚
- 07-25
- 青春心向党,贯彻二十大
- 为了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深入基层,为社区的居民进行二十大精神的宣讲,通过党史讲解,宣传海报,以及调查问卷
- 07-25
- 聆飞鸟之啼,觅生态本源
- 为提高大众对鸟类保护的关注度,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7月1日至7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鸟瞰生态,泽披东平”生态保护综合实践团
- 07-25
- 感受非遗魅力,文化传承永恒
- 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安徽工业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