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农 勠力同心——石大学子助推沙棘振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聚力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沙棘产业现代化发展,7月15日,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赴九师170团科技支农实践团一行9人历经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目的地,随后对当地沙棘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展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图1 实践团到达实践地
沙棘是一种生长在干旱沙质地区的多年生灌木植物,它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被誉为“北方柠檬”。近年来,沙棘产业逐渐崛起,成为了九师一七〇团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在实践开始前,团队成员对当地沙棘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当地沙棘种植技术、沙棘采收现状、沙棘收获机以及沙棘生态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情况。

图2 开展沙棘技术交流会
7月16日上午,依托前期科研成果,结合团场近15年沙棘产业实际,实践团开展了沙棘发展专题讲座及技术交流会。一七〇团农发中心宋主任、当地沙棘相关企业高管、一七〇团的沙棘种植农户以及实践团全体师生出席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解决当地沙棘种植农艺不符合机械化收获要求、沙棘收获机械化程度低、沙棘生态产业链建设未成规模等实际问题,实践团成员梁炳钦、翟志远、蔡继萌三位同学分别以“沙棘种植养护”、“沙棘机械化采收”和“沙棘产业链建设”为主题进行汇报。

图3 发放问卷
会议结束后,团队负责人王炳棚对参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准确捕捉一七〇团沙棘的采收所面临的难题、沙棘种植的规模产量和沙棘产业化发展中产生的痛点。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带队老师雷金副教授就本实践团研究成果展开介绍,对农户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以消除其疑虑。
本次会议的召开,深化了实践团与当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了团队成员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客观认识,也为团队之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思路借鉴。
了解当地情况后,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厂房实地,才能切实摸清沙棘融合发展新模式。7月17日下午,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指导老师雷金的带领下,前往新疆戈壁记忆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调研。

图4 参观沙棘加工厂房
头顶高悬的烈日和蜿蜒崎岖的道路并没有磨灭队员们调研考察的热情。在企业职工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沙棘生产前线,走过一间间加工生产厂房,参观沙棘脱粒、筛选、清选、打包、封口等一系列生产工序。现代化的设备在一七〇团逐步建设,将原本藏在大漠深处的优质沙棘农副产品推广到全国的广袤市场中去。
面对一具崭新的沙棘加工设备,该企业的职工不由地停下脚步,感叹道:“刚开始种植沙棘时,沙棘采摘及后续加工全部依靠人工,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随着师部和团场对一七〇团沙棘种植及农产品开发的逐步重视,大量新设备被引进,很多新厂房正在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沙棘会成为团场一个响亮的品牌。”此番话语既反映出该公司的发展之路,也是一七〇团融入现代化设备、多举措并举发展沙棘特色产业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

图5 采摘沙棘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参观了位于市郊的沙棘生态产业园,深入了解沙棘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在现场亲手体验了沙棘的采摘过程,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对沙棘的加工工艺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大家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通过展开走访调查、举办交流会、实地调研等活动,深刻意识到一七〇团在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中,凝聚出的“与恶劣气候顽强斗争,与健康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沙棘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把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要像沙棘一样,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克服逆境,茁壮成长!
(文章:赵耀博 王炳棚)
(图片:王炳棚 翟志远 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