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萌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阆中市天林乡五马村进行劳动体验实践。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让劳动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小暑节气的正午,太阳毫不吝啬地把它的光和热洒向这片土地,洒在了田间地头里忙碌着采摘农作物的农民身上。房前屋后的田埂边,学龄前儿童拎着玉米叶子玩耍,在地里忙活的老人无暇顾及孙子们的玩赖,只好大声斥责,但手里挥动的农具仍然没有停歇。烈日当空,我们只是走在去往田间的路上,却早已是汗流浃背,被太阳晒得几乎晕倒。我不禁思考,这么热的天气,农人们真的受得了吗?我又转念想到,中国十四亿人口,如果没有农人们的辛勤耕作,哪来我们得以饱腹的粮食呢?依靠着老天爷风调雨顺的眷顾,农作物从播种到收成,农人们决不敢松懈每一道工序的劳作。胳膊酸了,腰肌劳损了,手脚磨出了老茧,但他们仍然把双脚踩在这片农田上,没有放弃过继续顶着烈日耕作。农人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田园诗人。

图为队员走向玉米地和蔬菜大棚。通讯员 刘周悦 供图
这是我第一次走入玉米田,看着笔直且高的玉米杆子,我感觉到不可思议。深入玉米田中,一进去就让人迷失方向。在地里忙碌的爷爷告诉我们,把玉米粒的尾端刮一下,如果有一层黑色的,就代表玉米已经完全熟透了。我们按照爷爷教的方法去实践,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了,掰开玉米壳后的玉米棒子呈现出金黄金黄的玉米颗粒,粒粒饱满,宛如黄宝石一般晶莹剔透,远而望之,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掰下玉米的清脆声音响彻耳畔,实践队的队员们都露出喜悦的笑容。阶段性地完成采摘任务后,队员们围坐在玉米堆旁,看着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感到满满的幸福。我们一起探索大自然,一起体会劳动的辛苦,一起在实践中成长,在互动中交流,一起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得再熟练,对这句诗的理解也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一小时来得深刻。没有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切身体验,如何感知劳动的辛苦和意义,又如何学会尊重劳动者和珍惜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图为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采摘玉米。通讯员 刘周悦 供图
队员们还走入农耕文化体验馆,观察馆里的水稻的生长情况。馆里的陈阿姨告诉我们:“别看这种地没多少,往年曾经收过四十多斤呢。”育苗、抽水翻地、犁地、插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农作诗句,而是饱含了辛苦耕作的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

图为成员在农耕文化体验馆观察水稻成长情况。通讯员 刘周悦 供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雨水最轻,泪水最沉,汗水最珍贵。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产生快乐,劳动最光荣。要让新时代的孩子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不断地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为成员在农耕文化体验馆前的合影。通讯员 刘周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