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动天下》系列文创来了!
在安阳师范学院组织的大型学生走访红旗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豫见红旗渠队伍在连续七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前期的走访,拍摄,还制作了精美的红旗渠周边文创,以下这些文创作品中,有你pick的吗?快来看看吧!
01
设计理念

▲设计概念图
在设计文创当中,团队考察到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由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的引水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了的党性教育,党员干部培训热门打卡地,通过红旗渠精神红色教育培训活动,让培训学员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因此团队在文创设计上选择大面积红色来宣扬红旗渠这个特殊的红色基地。
02
创作历程

▲制作过程
团队在设计红旗渠系列文创过程中,为了体现红旗渠精神,以青年洞及其附近的标志性建筑山碑为主体设计出了第一套明信片,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长616米,宽6.3米。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为了彰显红旗渠精神,团队在山碑下方配上歌曲《誓把山河重安排》里面表现红旗渠的歌词,以此来引发观者共鸣。


▲
团队还制作了青年洞和山碑系列的徽章。该系列一共是两个文创。红旗渠精神,是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表现青年人对于红旗渠的向往以及热爱,团队设计了可以随身携带,具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徽章。
在第二套明信片设计当中,团队为了让更多人领悟红旗渠精神,瞻仰先辈雄姿,将红旗渠纪念馆设计在了文创当中,把“林县人们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展现出来。
红旗渠纪念碑放在明信片当中,与“人工天河丰碑耸,共产党员冲锋前”映衬在一起,纪念那些为红旗渠牺牲的先烈们,同时也体现出林县人们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红旗渠纪念碑放在明信片当中,与“人工天河丰碑耸,共产党员冲锋前”映衬在一起,纪念那些为红旗渠牺牲的先烈们,同时也彰显林县人们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引领后辈学习感悟。
提到总干渠的分水闸,除了知道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的枢纽工程之外。作为当地人,更为熟知的是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分水岭。

▲分水闸
水闸把总干渠分成了两股激流,站在分水岭的正前方,可以清晰地看到纪念馆楼顶高悬郭沫若手迹“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连同奔流不息的渠水,一同见证了林县儿女,在面对极具严峻的干旱环境下身上存有的那份铮铮傲骨和敢于迎接命运抛出的挑战。由此凝聚的红旗渠精神,也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马灯
团队在制作文创当中搜索到了很多关于在红旗渠时期人们用到的一些工具,其中,我们的关注点在当时照明用的马灯, 这不仅体现当时的环境恶劣,更加突出先辈不分昼夜的去完成红旗渠的建设,还代表着林县人民吃苦耐劳,不怕辛苦,用仅仅只能照明的马灯照亮了他们对于吃上水,吃好水的愿望。团队为马灯配上了《七绝·红旗渠》中“多少英雄珠汗洒,战天斗地继神农”。

▲锤头
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偶然间看到了明星周深倾情演唱的歌曲《如许》,该歌曲讲述的正是红旗渠的故事,其中“唯有源头活水,滋养川流不息”让人印象深刻。我们通过歌曲获得灵感,创造了如图,加入锤头的素材,来表现“一锤一钎一双手,人间奇迹红旗渠”。
03
创作心得
创作者石珂梦认为:在制作文创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文创产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基础。文创产品应该立足于文化,在不忘本心的同时体现创意,传承精神。我们团队制作的文创产品就扎根红旗渠,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青年洞、分水闸、红旗渠纪念馆等。我们把拍摄的实景图画成卡通画,生动形象,拉近了红旗渠与人民的距离,宣传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座精神丰碑,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路,我们会牢记红旗渠的精神内涵,并把红旗渠精神带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在小组的不懈努力下,文创正式制作完成,其中承载着豫见红旗渠小队对于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代表着豫见红旗渠小队对于红旗渠精神的敬仰之心,红旗渠精神在我们青年人一代有所体现,并且红旗渠精神也会通过我们青年人自己的方式赓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