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西财学子赴战旗村十八坊开展实践调研
7月16日,西南财经大学“逐梦振兴”社会实践调查队探访成都战旗村十八坊,与战旗村村委彭主任进行了采访交流,探讨了战旗村传统行业的发展过程,积极响应国家对走在乡村振兴前列的号召,为传统行业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观十八坊,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7月16日,实践团队来到战旗村十八坊,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有序进入十八坊参观浏览。
十八坊是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具有浓烈川西色彩的文旅商业综合体,其包括榨油坊,布鞋坊,三编坊,豆瓣坊,酱油坊等特色工坊。传统布鞋,纯天然酿造酱油,郫县豆瓣,手工豆腐乳……十八坊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结晶做了最生动的诠释,使游客能够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对理解。
解读十八坊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在十八坊建成之前,战旗村村内小作坊云集,但由于环保总不达标,大部分面临关店歇业的处境,传统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在战旗村全体村民商议后,决定筹建“乡村十八坊”这一金色招牌,使村中的传统工艺得以庚续。
十八坊秉持“前店后厂”的理念,将生产,展示,销售融为一体,不仅能传播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弘扬工匠精神,还可以增大旅游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购买,实现增收效果,助力传统文化更好传承。
特别的是位于十八坊中部的布鞋坊,其生产的布鞋均凭赖氏家族传承的手工工艺制作。口碑极佳。在布鞋坊中,不仅我们能看到不同款式,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手工传统布鞋,更能亲眼见证布鞋从裁片到脱楦的全生产流程。在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便亲自掏钱在成都非遗文化传承“唐昌布鞋”传承人店铺内购买了一双布鞋,体现了总书记对传承古蜀工匠精神的认可与鼓励。
探寻十八坊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根据调查,队员们了解到在乡村十八坊修建的第一年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达到了65万余人次的游客量。同时,坊间文创产品也受到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一年内,蜀绣蜀锦产品销量增长3倍,还开辟了销往欧美市场的通道;唐昌布鞋销量增长近2倍,推出了棕编布鞋等十余款新产品。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文化旅游业产值达到3200万元,增长了约300%。
战旗村依托十八坊的振兴道路可以为其他村落提供发展方向。在与村委主任到深入交流中,队员们归纳了几点可供其他乡村复制的战旗村发展原因:
一:积极发现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所在乡村特色,并主动结合新时代特色产业形式,实现在传承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村镇收入水平。
二:领导干部应多听取群众意见与建议,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需求。“村里大事由全村人民说了算”,引导完善村民集体商议制度,使村民有参与感,归属感。
三:大力发挥村党委领导下的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突出集体特色,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