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许梦甜 蒯欣冉) 合肥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千余年的建城史中,数为州郡治所,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商埠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之称。
回顾遗产保护现状,确定团队研究主题
在回顾合肥的千年发展历史时,“合肥地铁沿线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资源价值评估”实践团成员们遗憾地发现合肥城市的历史大多停留在文献和口述之中,而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古建筑、街道、聚落等,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同时在数据化时代,互联网上流传出来的文化遗产也相当分散,查找困难。被动式保护的思维方式使得合肥市城市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工程割裂,合肥地铁作为城市地下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合肥地区的各个文化遗产分布地。团队将以此为背景展开实践,以合肥地铁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范围,借鉴遗产保护和遗产廊道等领域相关理论,运用评估方法进行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分析。
召开初次线下会议,指明团队研究方向
2023年3月29日,团队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举行第一次会议,以确定对合肥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
在会议上,团队学习研究与此主题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了解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认识合肥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查城市地铁文化建设。会议中团队商讨决定发挥自身历史专业和考古专业之长,将侧重点放在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和比较合肥地铁线沿线的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上,对于评估方式进行变革。同时,团队决定对合肥地区进行系统性的文化遗产调查,从与现代化建设接轨最为密切的交通建设入手,探究地铁沿线地区的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并借鉴遗产保护和遗产廊道等领域相关理论,运用评估方法进行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分析。
3月29日当晚,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朱华东副教授进行了线上连线,朱华东老师肯定了团队对研究合肥地铁沿线文化遗产立意和侧重点,并对团队在资料搜集、实地考察与展现形式方面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与引导,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发掘合肥文化特性,调整遗产整理思路
团队成员在明确主题后,对合肥地铁沿线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广泛地搜集与删选,具体方法为分工合作,以合肥各个地铁线路与各地铁站点为线索,对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统计,并将所得数据制作成表格集中呈现。
队长在朱华东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团队进行撒网式搜集,仅一味的追求内容的全面性和覆盖性,忽略了合肥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特性。团队原定的整理思路将合肥几大特色文化割裂开来,未成体系,导致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忽视了合肥特色文物古迹与重点文化遗产。
在队长的组织下,团队于4月27日召开第二次线下会议,以解决此次整理思路出现偏差的问题,从而调整文化遗产整理类型与分类方式。在会议讨论中,团队成员意识到,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李氏文化是合肥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合肥兼有古代名人与近代名人文化,其分散在合肥市的各个角落,遍布合肥各个地铁沿线。原思路广泛撒网,的确对文化遗产收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泛泛而谈,缺少重点。经过商讨,团队决定以三国文化为核心,以包公文化和李鸿章文化为重点,兼及古代与近代名人文化及其他重要历史记忆对于合肥文化古迹进行再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