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这在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学习成绩大多差于非留守儿童,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志愿者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空巢’不空,心有暖阳”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开展公益课堂等形式,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执拗,寡言少语,在公益课堂上很少进行互动,给教学活动增加了不少难度。在社会实践的初期难以进行沟通,通常一句话询问多遍都得不到回答,不敢开口说话,怕错怕羞。在经过长时间耐心的交流引导之后,他们愿意进行一定的互动,但是以肢体语言为主,即使出声也是细若蚊呐。同时在交流引导时需要注意语气语调和音量。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相较于其他同龄的孩子缺少自信,更加敏感脆弱。在通过进行一定的语言鼓励、物质奖励等操作后,他们会慢慢敞开心扉,配合教学活动,与队员们进行互动。

留守儿童由于长辈的溺爱,存在娇纵,偷懒等问题,这些也是导致他们成绩与其他同龄人有区别的原因。在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也会因为想早点出去玩而将题目空着,并且不接受提醒,遇到事情只会用哭和大喊大叫来试图解决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在家校联动的作业比较多,长辈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经常会导致留守儿童作业完成的不及时,被老师责怪,同学嘲笑。并且在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成绩落后的等问题,只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急躁,易爆易怒。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在花建议通过现在多元的沟通方式,增加亲子沟通的次数。父母要了解和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对孩子多鼓励、多称赞,给孩子拒绝的权利,并且建立长期的双向沟通,提高沟通质量。适时也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沟通,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专注于使孩子产生被关爱被接纳的感受,激发孩子主动与家长分享情感和思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