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银行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与分析
“时间银行”引入中国已有十多年时间,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的认知状况直接关系到“时间银行”的进一步推广。结果显示,非常了解的仅占3%,从未听说过的占到了47%。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公众认知程度不高有几下原因:首先,“时间银行”所倡导的回报型理念是对“做好事不留名”理念的挑战,这一观念的转变必然要随着时代发展,经过一个长期的改变;其次,实践地区十分有限,加之缺少有力的宣传手段,影响范围有限;最后,“时间银行”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涉及多个环节和个人信息的采集,极大地降低实践效率。
从认知方式来看,电视、网络和街道宣传是公众了解的主要途径。其中,街道和社区的宣传占据重要比例。因此,“时间银行”的实践范围还比较小,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如:“空巢老人”,人际交流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服务动机上来看,年轻群体通常是为获取社会经验和扩展社交圈,中年群体则是希望未来能够支取“时间货币”,低龄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更多的是追求情感上的满足。老年群体产生不希望回报的意愿,是由于这一年龄群体的人功利心相对减少,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可以令自己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有一个可以令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台,满足自我的精神追求。中年群体是未来几十年“时间银行”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更多出于自己老年生活需要得到帮助。无论任何年龄群体,都有其参与的动机,但是,“时间银行”的意义应该加强宣传,真正实现其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社区有关部门可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记载下来,当他们需要服务的时候可提取自己累计的服务时间以获得其他服务人员的照料。同时,建议在社区内将老年福利设施作为整个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与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并同步投入使用。社区医院应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为“空巢老人”定期体检并开设老年家庭病房,方便就医。此外,还可开办社区"老年心理诊所",以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时间银行”的初步实践已基本完成,无论是“助人自助”的理念,还是一心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都应给予尊重。我们仍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人群的志愿需求,推进相关制度机制的完善,早日将“时间银行”理念根植于民心。
 
时间:2023-02-22 作者:王其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关注:
  • 深入群众家庭,探索养老新模式
  • 在人口老龄化如此严重的今天,在生育主导性人口负增长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养老压力不断增大,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积极应对人
  • 02-22
  • 关于时间银行调查研究
  • “时间银行”引入中国已有十多年时间,公众对于“时间银行”的认知状况直接关系到“时间银行”的进一步推广。结果显示,非常了解的仅占
  • 02-22
  • 深入鳏寡家庭,调查助老意愿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解决社区养老问题的
  • 02-22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