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传承民间工艺,彰显中华文明。
中国上下5000年,中华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民间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今天,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人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工艺的传承产生了影响。2022年,文化部和旅游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健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在这个昂扬进步的新时代,不仅需要革故鼎新,大力发展高科技,更需要对民间工艺进行高质量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六味地黄丸实践团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民间工艺传承的情况以及新媒体时代下民间工艺的“活态传承”情况。该团队针对当下民间工艺传承的现实问题,举办相关会议,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助力完善民间工艺“活态传承”数字化体系的构建,加速优化民间工艺传承路径。
01.寻资料开会议,办活动扎基础。
通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六味地黄丸实践团了解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要初步建立传承发展模式,增强行业发展活力。2022年1月6日实践团队成员开展线上会议,在腾讯会议软件上集体观看了《天工苏作》影片,此部记录电影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其中以构思精巧、针法灵动而“闻名于耳”的苏绣—是中国民间工艺刺绣的优秀代表作品。中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苏绣产品也普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与此同时,大量的苏绣底面图也被宣扬出去,这间接导致了粗暴复制,大量廉价机器生产的苏绣产品。机械大量生产的产品的后果,即是相比于传统民间工艺品,机器产品往往缺少灵魂,缺乏生动性,显得单调无味。另外机器生产带来的大量爆利使得传统手工苏绣在城市的霓虹间日益隐形,苏绣的民间手工艺传承面临着巨大威胁。
六味地黄丸实践队成员们在观赏完《天工苏作》这部影片后,深刻地认识到了苏绣不仅仅是一门求生的技艺,它更是凝缩着先祖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02.深入舍区调查,了解传承情况。
六味地黄丸实践队于2022年1月6日进入壶天舍区进行调查,在与当地人员进行沟通后,了解当地的民间工艺传承情况。随后,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组内成员分开行动,去往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束后,该团队经整理、汇总后发现,民间工艺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如传统的竹编制产品,刺绣等传承工艺品,除了少数的中老年人外,几乎无人会做,其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便是很多工艺人面临着生存危机。
因此,提高手艺人的技艺与地位刻不容缓。
03.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此次实践,实践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获得了相应成就。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媒介的支持,应以数字化“活态传承”与民间工艺传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提高民间工艺的普及度和质量,让民间工艺真正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时间:2023-02-20 作者:傅海媚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