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

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溯源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
       西安交通大学“党史教育学习小组”实践小组借助寒假返乡时机,积极开展了社会实践工作,对家乡的党史文化踪迹进行调查研究,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以高校学生视角溯源红色基因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
壹 归故乡
       实践小组对江苏省南京市、云南省玉溪市等多个地区的特色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入调查,留下了丰富详实的调查记录和实践纪要。团队成员走访了聂耳故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景区。
01 聂耳故居
      云南省玉溪市,是国歌作者聂耳的故居所在之处,也是满着聂耳精神与国歌精神的山清水秀之地。实践小组的实地调查员前往了聂耳故居与纪念馆等地收集实地资料并采访当地居民,深入了解了聂耳的生平与创作国歌的心路历。
        玉溪这片丰沃的艺术土壤孕育了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聂耳,激发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给予他延绵不绝的艺术创作源泉。如今,虽已化身永生的海燕,但聂耳从不离开我们,伴随着每一个日出,伴随着每一个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始终奏响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最强音。

0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永不能忘怀的悲痛历史。实践小组的实地调查员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东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沿途建造摆放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的遇难仪态,雕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从身旁走过的人们勿忘国耻。抵达广场,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伫立在前,在它身后的黑色石碑上,刻着“遇难者300000”的字样,在这个数字背后充满了民族的屈辱历史。


       随后,实地调查员进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进行参观,细致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经过,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近两万起强奸、轮奸的暴行。南京大量公私财物被掠夺,死难者总数据战后南京审  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达30万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
       在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后,实地调查员深受感触,为调查南京大屠杀史实和慰问幸存同胞的工作贡献了绵薄之力,献上菊花哀悼遇难同胞。
贰 学党建
       实践小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实地调查红色景区外,还共同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党建学习平台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络培训并圆满完成。
01 网络专题党建学习
       进行线上党建学习时,实践小组了解到红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习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他将延安精神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为延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历久弥新地传承下去。
      实践小组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的视角溯源家乡的红色文化踪迹,为这些优秀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叁 促宣传
      为进一步传承并弘扬家乡红色文化,调查结束后,实践小组通过理论宣讲、文化宣讲、网络会议等线上宣传方式,向广大学子、社会团体宣传并分享家乡的红色文化与党史故事。
01 线上宣传
      2月9日,实践小组成员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组织了主题为“溯源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的线上分享宣传活动,向家乡的中小学生、寒假归乡大学生等群体进行了家乡红色文化宣传。小组中的实地调查员真切分享了自己在红色景区的所想所感,赵一帆同学分享了自己对聂耳精神和聂耳故事的全新感悟,张露承同学传达了自己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愈发悲愤的心情,深刻感受到那段屈辱历史的影响。这些分享均获得了热烈反响。
肆 总结
       以史铸魂、以史资政、以史育人,历史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最为丰厚的实践内容。“党史教育学习小组”实践小组以高校学生视角溯源家乡红色基因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承。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到的红色精神将伴随队员们一生,成为队员们坚实的精神支柱。



 
时间:2023-02-14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小组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溯源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
  • 溯源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
  • 本项目将组织部分学生返回各自家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学习的社会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调研各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高校学生视角溯源红
  • 02-14
  • 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分享——李恺良
  • 学长简介:李铠良,男,中共党员,天津人,已保研至北京理工大学。现任校团委实践部副部长、土木类2206班小班主任,曾获三好学生、优秀
  • 02-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