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践行二十大的思想,进一步培养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弘文沧澜社会社会实践队,在2023年1月12日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进行学习,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到达非遗体验馆后向工作人员说明的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计划。工作人员十分支持,并且为实践队员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介绍体验馆的非遗项目。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主要体验了解了拓印、香囊和DIY手工皂这三个非遗项目。
拓印是对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复制品,其方法是将一张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实践队员看着拓印的工具,本认为并不算复杂。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拓印步骤十分讲究。拓印一般用的是宣纸,然后需要用水喷湿,等水晾至九成干,再用刷子刷匀,逐层染墨3-4次,最后一步就是根据拓印对象的主次,进行浓淡处理。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这就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们在端午节常见的香囊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曹氏香包,早在2008年就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的伴手礼,获得了外国人们的赞美。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到了香包著名大师初井老师的故事。初井老师他接受母亲临终期许,传承了曹氏家业并为此放弃了中心化验室主人的铁饭碗。可能有很多人与实践队队员一样,心存疑惑,不明白初井老师的做法,认为香包就是把香料装到袋子里的一个简单事。但其实,从图案设计、到香包刺绣、装香粉,最终成型,步步都是心血,都是技术活。实践队员还发现体验馆中有多种中药,在询问过工作人员后得知,在制作完香包后可以在里面装上防疫药材,来助力保障个人安全。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需要所结合起来,依旧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肥皂是生活中必备的日用品,但是平时用的肥皂大都是超市买的。实践队员在非遗体验馆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作品——DIY手工皂。文化离不开传承,而传承则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流入,在非遗体验馆中,肥皂就通过时下流行的DIY手工制作的形式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手工皂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可爱的小动物、美味的事物、精美的收藏品等,只有人们想不到,没有手工皂做不到的造型。在手工皂的旁边有很多小朋友观察手工皂,猜测制作的都是什么形状。
非遗体验馆中许多小朋友在动手制作,有制作陶器的,有进行拓印的,体验馆的活动项目丰富多样。实践队员在体验馆中对制作手工的小朋友们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喜欢程度。小朋友们对这些能自己动手制作的非遗产品十分感兴趣,有的小朋友表示已经在这里制作了很多个作品了。在制作非遗作品时,可以一边锻炼动手能力,一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非遗手艺的传承人并不多,从小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对传承并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当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形式与潮流结合在一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队员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到了许多有关非遗的知识。学习到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递,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