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现文化 传承文化之美
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社会宣传,文化永存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社会实践队队员张贴对联,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蒸花馍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弘文沧澜社会实践队队员李婷动手制作花馍。社会实践队员将面团分成四等分,每份分别揉搓均匀,做饽饽,揉至表面光滑团圆,留尾部。将圆面团尾部拧一下收进去。团圆的饽饽,顶部和四周用硬币均匀压上五道印儿。双手小指对起来,在印记处挖出鼻儿。大枣剪成条塞入鼻儿中。最后社会实践队队员将其上锅蒸熟。
社会宣传,文化永存
农历兔年岁首,我们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国嘉宾。世界聚焦中国,中国春节瞬间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欣赏与品味的节日,同时也引爆人们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何在冬雪皑皑的银色世界里,中国人要以红色春联、红色灯笼、火红的烟花烘托出一个温暖的、红红火火的、声光色俱美的中国年。
时间:2023-01-17 作者:弘文沧澜社会实践队队员 来源:弘文沧澜社会实践队队员 关注:
- 乡村治理新风尚,乡村振兴正当时
-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治理的各项措施与成效,感受乡村治理带来的变化,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01-28
- 服务为人民,情满基层心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解民生现状,夯实防疫成果,保障民生健康,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曲阜师
- 01-28
- 下好特色产业“棋”,走稳产业振兴路
-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立足全面小康新起点,全国多地依托本土资源,因地制宜,
- 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