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吴晶鑫)为常筑碧水江城,助力水环境保护,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地,7月4日至8月25日,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爱水护源”志愿服务队在武汉市开展三下乡系列社会实践,携手洪山区生态环境局在巡司河、南湖连通渠和青菱河等流域持续开展巡河、水质检测,以动态监测水质情况,发现水体污染规律,深入社区对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分析污染主要来源,为河湖治理献计献策。
巡河护湖测水质,专业探索净化河湖
巡司河是流经母校的一条河流,南湖连通渠、青菱河是与巡司河联通并排入长江的水系,水质的优劣牵动着沿河湖30余万居民的心,目前巡司河是武汉市城区最大的排污明渠,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也是治理难度较大的水系,巡司河的水质保护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一直牵动着湖工大学子心。从7月4日起,湖北工业大学“爱水护源”志愿服务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巡司河、南湖连通渠、青菱河进行连续巡护。

在巡护过程中,队员们发挥环境工程、水务工程等专业优势根据污水排口、水流汇口、水体长度等特征布设近四十个采样点,连续两周动态采集水样,对采样点水体当时的特征做出具体记录,形成水质检测报告,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实践队依托湖北省水质检测重点实验室和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中心相关技术设备,运用所学知识,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动态监测,形成动态水质报告,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反馈给洪山区生态环境局,为政府治湖管湖提供基础数据。
实践中队员们发现,巡司河上游水质较差,在汇入南湖连通渠的水后,水质有所改善,而青菱河的水质相比于其他两条河流较好。水质在不同的天气也有明显变化,下雨天的水质较差,会出现底泥上浮的现象,实践队员们也致力于探索影响水质变化的其他原因。

深入社区做调查,搭建政府沟通桥梁
根据监测数据,实践队深入巡司河流域沿岸社区进行居民问卷调查,收集社区用水管网分布,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对周边情况展开细致调查,了解社区雨污分流情况,寻找河湖污染源头,调查沿河公共设施分布以总结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为发现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实践队针对河段周边环境及居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影响水质的等多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居民们热情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提起“近两年大家认为巡司河是否有变化”时,许多居民表示“近两年来巡司河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发黑发臭的现象变好了,每天早上或者晚上都会在巡司河河边散散步,也经常能看到打捞漂浮物的船只,这两年的变化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问道“大家对保护水环境有什么建议时”,部分居民指出“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素养,认识到爱水护水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参与到保护水环境的行列中,我们的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最终实践队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并提交给洪山区生态环境局,搭建起居民与政府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为政府治水管水提供支持。

助力“河长制”,唤新碧水江城在行动
“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河长制”实施多年,部分居民关注较少,不太了解“河长制”具体内容,实践队在展开调查时对居民详细普及“河长制”的相关内容,大家都表示了对“河长制”的支持,有居民提出“希望在河长的管理下,河湖环境能够越来越好”。同时为助力“河长制”的全面落地,“爱水护源”志愿服务队在武泰闸社区、宝安社区、保利公园九里等社区展开问卷调查的同时,大力号召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

据了解,实践期间,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定期巡河护湖,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发现河流沿岸污染源头,深入社区回访调查,向居民普及“河长制”的相关政策,累计展开巡河护湖、水质检测、问卷调查50余次,形成巡河报告40余份。“爱水护源”志愿服务队员表示:“开展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力量,为维护河湖生态环境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