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20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襄遇有你”实践团队赴襄阳调研,本次调研内容包含襄阳古城、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实践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了解襄阳历史,学习先烈革命精神。同时,实践团队寻找了新华书店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襄阳,我们的先辈们,是我们缅怀的英雄。
登襄樊战役古城墙,聆听历史回响 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是襄阳古城,据襄阳老乡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刘旭婧介绍,襄阳古城始建于汉,雄踞于汉水中游,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十大古城之一。这座古城在春秋、魏唐、元、明清时期屡经整修,包含会仙、魁星、狮子、夫人等楼城。襄阳古城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东、南、西三面各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常年水波潋滟。
襄阳古城特别的楼城“夫人城”,是由东晋时期,为抵御外敌,梁州刺史朱序之母曾带领城内妇女对这一城墙进行修筑的。古城城墙坚固,在朝代更替、局势动荡的时代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在近代襄樊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及桐柏、陕南军区部队对国民党军发动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这座城墙记录了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襄阳的历史。
登上城墙,墙外护城河环绕,形成对这座城市的天然保护,江风清爽,夜色暮暮,沉寂的城墙在风中伫立,肃穆的同时又带给人安宁。越过江面,目之所及,是一片国泰民安,热闹非凡的景象。
实践队队长蒋政华说道,我们并未生长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反观当今世界,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在遭受国际冲击的同时,正不遗余力将我们保护得毫发无损。
实践队成员刘岩也有感而发,如今的安宁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辈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公平正义、民主的价值观,做一个弘扬和平、发展的有志青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立足当下,练就我们经世致用的本领,提升我们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时刻牢记我们同为中国人,我们同在一片天,同踏一片地,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应当共同守护、爱护我们的家园,热爱我们的祖国。
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递红色力量 团队访问了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有大量襄樊战役史迹陈列其中。其中便有英雄团长苟在合的事迹与雕像,这位6纵49团团长在攻打琵琶山时,纵使有参谋和警卫员劝阻,仍然坚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为掩护战友不幸踏响地雷,年仅34岁的他光荣牺牲。馆中也有襄樊战役多位登城英雄如李发科、岳有清、冯秀林等人的英勇事迹,纵使敌众我寡,登城英雄们也毫不畏缩,像一根屹立不倒的标杆稳稳得插在城墙上,浴血奋战,为其他同志歼灭城墙守敌创造了机会,对襄樊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纪念馆中还陈列着先辈们用过的枪炮、马鞍及一些生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纪念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弘扬红色精神的窗口,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纪念馆内多样的设施和陈列细致生动地支持了对参观者的思想教育,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财富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团队成员刘海强生出这样一种感触,曾经的革命先烈们用坚毅的精神和武器打倒了敌人,而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则需要我们继承来自革命先辈的红色革命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一种更加坚毅和决绝的态度去奋斗去跨越。
团队队长蒋政华也有感而发,当年的革命先辈们之所以能奋不顾身地投入斗争的浪潮,艰苦奋斗甚至不惜献出生命,除了对国家和民族使命感的驱动,也是有着对传承了红色力量的后辈的期待。我们不能辜负革命先辈的信任,肩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将中国建设地更加美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实践团队在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