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猕猴桃基地,发扬爱农兴农精神
作者:吴宇雪
7月10日,为助力乡村振兴,实际了解都江堰猕猴桃发展现状,四川农业大学猕果良医团队成员实地考察都江堰猕猴桃小院,在田间地头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
本次实践,猕果良医团队了解了猕猴桃产业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如何依托于科学技术发扬壮大。团队成员也进一步了解到技术人员是如何与当地农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进而发展猕猴桃事业。
追溯猕果发展,了解发展背景
猕果良医团队首先来到了都江堰猕猴桃协会,向猕猴桃协会会长的了解了粮果套作的有关知识。粮果套作模式是利用小春作物与猕猴桃套作的一种栽种方式。晏会长说:“该模式一方面既可以提升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更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一举多得。”目前在都江堰的果园里已经采用了的模式有大豆与猕猴桃,马铃薯与猕猴桃以及胡豆等与猕猴桃间的套作。
据晏会长说,“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起源于1979年,已有42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套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响应了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政策”。套作技术不仅是针对农产作物与猕猴桃,猕猴桃与菌类的套作技术也被运用到田间。如羊肚菌等与猕猴桃的套作模式也被陆续运用在田间的种植当中。从2019年起都江堰开展了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普查,科研人员根据已有的资源选育出优秀和合适的品种。科研人员对优质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都江堰猕猴产业的发展。
探访果园,学习猕猴桃栽种经验。
果园里,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钟森为猕果良医团队成员讲解猕猴果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向成员们介绍精准防治技术和田间智能微气象监测仪。团队成员学习到了猕猴桃病害前期怎么防控,病害发生后怎么解决治疗的相关技术。了解科技小院对于当地猕猴桃产业在面临濒临毁灭时引入的新技术内容。
“几年前,溃疡病让不少种植户损失惨重,猕猴桃损失过半。这些年通过避雨大棚栽培设施等技术的推广,都江堰猕猴桃种植面积、亩产开始重振。”钟森说。科技创新推行避雨栽培种植技术,有效抑制了猕猴桃植株的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滋生,让猕猴桃不打农药却能健康生长成为了可能。这些改变都离不开专家和农户的共同付出。
猕猴桃园里果实累累,果实圆润饱满品相良好。果园里栽种着红心、黄心等各种品种的果实。不仅如此果园中还精心栽培着软枣等特殊品种。猕猴桃的种植离不开精心呵护,在科学的种植技术的支持下,每亩地的猕猴桃可达千斤,高产的猕猴桃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套作的田间模式也为农户们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入。每年的八九月份,在果实收获的季节,猕猴桃园里,一根根藤蔓上,挂满了圆润饱满、细腻多汁的猕猴桃,引来众多游客,不少人慕名前来享受这份快乐,游客们穿梭在藤架下,仔细挑选果实,体验采摘乐趣,共享丰收的喜悦。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了解在实际生产中农业技术的运用,并通过团队的科普宣传让农户充分了解到从病害发生到后期猕猴桃防治防控的可引进技术,重点向大家推广科技小院目前研发的“猕猴桃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重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等。
除实地探访猕猴桃果园,猕果良医团队更是积极展开了调研工作,聚焦“猕猴桃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以及所了解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聚焦“蔬菜等经济作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开展了可持续农业科普、调研、行动,在崇州基地,都江堰科技小院等地对其他作物也展开了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