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英雄造 不忘来时路
为迎接建党的二十大召开,缅怀先烈遗志,7月4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童心行,向未来”实践团队走进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进行实践研究。以“亭旁起义”为主题,从包定,叶信庄等一批优秀革命青年先进事例中,深度挖掘和学习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政权的历史进程,切身感受爱国烈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致敬红色先烈,坚守初心使命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号召,同学们走进红色地名纪念馆,触摸历史脉络,感悟思想伟力,在新时期继续践行“强信念、跟党走”的理念。
7月4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亭旁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浙江红旗第一飘”,“红色根脉”一直是浙江鲜明的底色之一。1928年,这里爆发了震惊浙江的亭旁起义,打响了浙东革命第一枪,建立起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革命的火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继续传承,1949年2月17日,三门成为浙江最早解放的一个。
实践队员们来到山顶,这里是亭旁纪念碑。为什么要修建亭旁纪念碑呢?这是因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包定,他早期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青年组织,发动革命活动;开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对农民进行革命宣传,培育了农运骨干。为缅怀先烈,1987年5月,在纪念亭旁起义六十周年时,三门县人民政府在亭旁鹤山修建了亭旁起义纪念碑,来激励后人。而“亭旁起义纪念”碑这几个雄伟的大字也是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防部长张爱萍进行题词。
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漫步于亭旁1928红色街区,一棵数人合抱的千年重阳木枝繁叶茂,它曾悬挂过烈士的头颅,如今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从浙东古镇到红色小镇,传承红色基因是亭旁的使命,然而蝶变从未停止:昔日“脏乱差”的老街化身1928红色街区;一所破落的四合院修缮后展示烈士包定从孝子、才子到赤子的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亭旁起义纪念碑周围环绕着10座烈士像,供人瞻仰;亭旁起义成立大会旧址—城隍殿正在重建。
76岁的非遗传承人鲍思当每天都在1928红色街区里表演布袋木偶戏,竹木搭架、红布围台,他在戏台后面操纵表演,木偶随着剧情手舞足蹈……“这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方寸舞台之间看人生百态,每次锣鼓声响起,游客们便聚集在门前观看,津津有味。”他说。
跟随着当地一位杨家的村民,实践队员来到了杨家村杨氏家庙。一年一度的“三门祭冬”仪式就在此举行。据悉,“三门祭冬”在每年冬至举行,该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门民俗文化之一。其中,亭旁镇杨家村、海游纡岸叶氏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仪式传承完好。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门祭冬”作为其代表性项目声名鹊起,这场神秘而古老的祭冬仪式再次亮相于世。杨氏家庙正中,悬挂着“四知堂”的牌匾。据村民的讲述,在东汉时,有太尉叫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杨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交知已,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说:“吾夜深密至,无人知也。”杨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子(妻)知,何缘无人知晓?” 王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裔为崇尊怀念这位拒贿的先祖,自立堂号“四知堂”,志其事、勉后人。
不忘来时路
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浙江红色地名馆。展馆将地名文化与红色故事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和视频等展示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和相关的红色故事。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地方——义乌市的分水塘;中共一大胜利闭幕的地方——嘉兴的南湖;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农民运动发生地——杭州萧山区的衙前;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三门县的亭旁;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地——平阳县的冠尖村;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所在地——余姚市的梁弄;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所在地——杭州的上羊市街;“枫桥经验”诞生地——诸暨的枫桥;中国首家“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地——武义县的后陈村;“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的余村等等。不忘来时的路,传承革命精神,正是红色地名的灵魂之所在。最后,实践队员们在亭旁纪念碑下留影纪念。
时间:2022-08-26 作者:略略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防疫卫生知识传递,自我保护学生有方
- 炎炎夏日,暑意正浓。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快乐星球实践服务队主讲老师王榆敏通过“钉钉”线上授课平台为来自汕头市长安小学的三年级学生
- 08-26
- 支教助力推普,典籍铸就品格
- 7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赴汕头市金平区长安小学服务队如期开展第五天的支教活动。队员们围绕推普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大主题,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