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为童心赋能,关注西部地区儿童的身心发展,青岛大学七海公益云支教“青岛大学助梦喀什萌青团”志愿服务团队,于7月13日至7月31日,从青岛出发前往新疆喀什疏勒县鲁东社区,开启了为期约20天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半年时间,长达1200余小时的线上支教,萌青团经过层层选拔,入选“鲁喀专项”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乘坐火车,路程历经四天三夜,从祖国东部跨越5000公里到达祖国最西部。“青岛大学助梦喀什萌青团”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由纺织服装学院、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电子信息(微纳技术)学院的12名成员和一名指导老师组成,各成员协作配合,思维活跃,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只为圆梦喀什,助梦童心。
前期策划阶段。团队参与前期线上与线下多次学校组织的支教培训会,内部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流程,将个人安全、出行安全、饮食安全、信息安全等落实,要求各成员带好支教所需物品,注意天气变化,注意保护地方文化,注意支教的个人言行举止等。团队成员共同商议,精心打磨备课、排课、设计上课模式、准备教具等环节,确认支教主体课程板块,做好人员分工,确保课程能按时按计划开展。
支教准备阶段。每天早上十点到下午一点是固定的支教时间,志愿者们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达疏勒县鲁东社区的教室,准备好上课设备,每天课前20分钟志愿者们与孩子进行知心会谈和课业辅导,孩子们总会和志愿者们诉说最近家里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和小伙伴们的有趣故事、自己不会写的作业等等,志愿者们耐心倾听,并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的小妙招和题目解决的思路,久而久之,孩子们总会把自己的心事和志愿者们分享,孩子与志愿者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课程开展阶段。为期两周的支教课堂,团队志愿者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青岛大学助梦喀什萌青团”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知心会谈、书法、设计、美术手工、摄影、网络科技、地理、声乐、抗疫卫生等13门课程。志愿者们力求孩子的全面发展,这13门课程涉及科技、卫生、文化、生活以及“五育”等九个方面,十三门课程涉猎区域广泛,其目的是为孩子们补充在学校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每节课四十分钟,孩子们总会聚精会神地听讲,一开始的课堂是比较沉默安静的,但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孩子们会因为新奇而越来越投入,与志愿者们互动越来越多,孩子们愿意举手发言,他们积极地去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萌青团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齐鲁社区的爱心课堂里,内心都能种下希望的种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开拓视野,发掘自己了无限的潜能,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开朗,团结互助的美好品格,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课程反馈阶段。在与孩子们相处的两周支教时光里,志愿者们准备的课程圆满开展,课程获得社区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十分感谢志愿者们的到来,志愿者们为社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意义的暑假。支教最后一天,在融情联谊会上,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表演节目,展示才艺,共情演唱歌曲《让爱传下去》,为本次跨越万水千山的支教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圆梦喀什,为童心赋能”是“青岛大学助梦喀什萌青团”志愿服务团队共同的梦想。在支教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志愿者们教给他们的内容他们获益匪浅,遇到了更多的好朋友,学会了很多新技能,自己在这两个周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又自信了,自己会努力变成更优秀的人。虽然萌青团20天的支教已经结束,但在以后的日子,萌青团的志愿者们会继续坚守支教决心,传播爱与希望,为童心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