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瑞金红色基因,构建数字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来源:袁沁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期,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智行赣南实践队,以“创承初心——数字技术激活赣南苏区红色基因新生”为行动纲领,选派5名队员于6月20日至23日前往瑞金市,深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红井景区、二苏大会议旧址等重要红色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此次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体验、深度访谈等多元形式,系统调研红色场馆数字化转型路径,同时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承的研究积累一手资料。

数字赋能:解码红色文化传播的“瑞金范式”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始终坚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的立体化构建,不断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实践队队员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首先体验了馆内重点打造的“穿越苏维埃”540°沉浸式裸眼3D CAVE空间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内首个应用于红色旧址景区的5折幕高清LED剧场,通过一部时长3分钟的影片,高度浓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创建到发展的关键历程。体验过程中,队员们仿佛置身历史现场,既能感受到枪炮轰鸣的反“围剿”战场的紧张氛围,也能看到热火朝天的苏区建设场景。实践队队长袁沁表示,看到虚拟红军战士从眼前冲锋而过时,感受到的震撼是传统展览难以提供的,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显著提升游客的代入感,更让历史叙事转变为双向互动。

  在“苏区长卷”体感虚拟互动展厅,队员们通过触摸屏幕操作,激活了隐藏在数字画卷中的15个苏区革命小故事。这些故事涵盖多个领域,从《关心群众生活》调查报告的诞生过程,到红军医院日常诊疗、护理的工作场景,全方位展现苏区时期的社会风貌。这幅数字画卷长达21.6米,动态呈现着苏区历史的诸多细节,成为直观展现苏区发展的生动载体。队员卢蕊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博物馆创新采用“文物+科技+教育”的融合模式,成功将原本静态陈列的展品转化为可交互的知识节点,让游客在操作与探索中主动获取历史知识,极大提升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旧址寻根:触摸人民政权的“初心密码”

  红井景区围绕“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经典历史脉络,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推出多项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化对红色历史的理解。

  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景区通过硅胶情景雕塑与电子油灯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还原了“毛泽东办公场景”。雕塑人物的神态、服饰细节均参考历史照片与文献记载,电子油灯则会根据时间变化模拟不同亮度,还原当年夜晚办公的环境。这一还原场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务实工作作风,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为苏区发展辛勤工作的身影。此外,景区特别设置的“苏区钱币拓印”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了亲手复刻苏维埃纸币的机会。体验所用的模板均依据馆藏实物复刻,油墨颜色也与历史纸币保持一致。队员们在操作过程中,亲手将油墨均匀涂抹在模板上,再覆上宣纸进行拓印,在油墨与宣纸的交融中,真切触摸到红色金融体系初创时期的历史痕迹。队员李薇在调研报告中强调,这类沉浸式体验并非对红色文化的简单娱乐化改造,而是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唤醒人们对红色历史的集体记忆,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

精神传承:构建红色基因的青春表达

  实践总结会上,队员们围绕“数字时代红色文化如何实现‘破圈’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队员赵宇提出,瑞金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表明,红色文化要打破以往“高大全”的刻板印象,需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果、“场景再造”还原历史现场、“情感共鸣”拉近与受众距离,最终实现符合年轻群体认知习惯的表达形式。这一观点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高度契合。据了解,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布局新媒体传播,打造“云游纪念馆”“馆长说馆藏”等系列微视频,形成内容丰富的微视频矩阵。“云游纪念馆”系列以第一视角带领观众探访场馆,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馆长说馆藏”则由馆长亲自出镜,分享文物征集、保护过程中的难忘经历。这些视频在抖音、B站等年轻用户聚集的平台推广后,已吸引超百万年轻用户关注,其中多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评论区中“原来红色历史这么有趣”“想去现场看看”等留言成为主流,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实践队队员还发现,瑞金在红色文化青春化传播方面还有更多创新尝试。例如,当地联合高校设计推出“苏区精神”主题文创产品,包括印有苏区标语的笔记本、还原苏区场景的拼图、融入红色元素的服饰等,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红色文化内涵,又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在景区文创店与线上平台销售火爆,部分产品上线即售罄。此外,瑞金还举办“红色青春”短视频创作大赛,邀请全国青年围绕红色文化主题拍摄短视频,通过创意表达展现红色历史的当代价值,大赛吸引近千名青年参与,征集作品超2000件,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范围。

  最后,实践队队长袁沁在结项汇报中谈到,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对红色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红色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需要在严格保护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实现更好的传承。未来,实践队将充分运用公共政策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调研方法,对此次实践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政策支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为构建“数字+红色”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持,助力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通讯员:袁沁)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