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走进阿干镇:从工业摇篮到康养旅游的华丽转型——兰州大学赴甘肃省“幸福长流母亲河”专项调研暑期实践队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赴甘肃省“幸福长流母亲河”专项调研暑期实践队

 

  2025年盛夏,兰州大学“幸福长流母亲河”专项调研暑期实践队的成员们,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憧憬与求索,深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对当地乡村发展与振兴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团队有幸采访到阿干镇的负责人廖书记,通过交流与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了阿干镇依托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转型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图 1 实践沿途风光 祁明阳摄

  实践队员们首先向廖书记表达了此行的目的,并征得了采访过程进行拍摄和录音的许可,廖书记热情地欢迎了大家的到来。在交流中,廖书记详细阐述了阿干镇最具特色的优势所在。她指出,阿干镇不仅是兰州市的南部生态屏障,更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地理位置,成为兰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内的一颗璀璨明珠。实践队了解到,这里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使得夏季气温比市区低4-5℃,是理想的避暑康养胜地。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阿干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2 实践队成员采访村支书廖书记现场 祁明阳摄

  然而,阿干镇的“生态名片”并非其历史的全部。廖书记向实践队介绍了阿干镇辉煌而厚重的工业历史。她谈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干镇曾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小镇,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全省乃至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资料显示,阿干镇的煤炭开采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而解放后,这里更是建成了多座大型煤矿和配套工业企业,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煤都”。“兰阿煤矿”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国有煤矿之一,曾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然而,随着国家对资源和安全管控政策的调整,加之资源逐渐枯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镇上的小型乡镇企业和煤窑陆续关停,如今仅剩下一家由兰州市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煤矿——兰阿煤业,这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业遗产。

  面对时代变迁,阿干镇并未沉沦于昔日的辉煌,而是积极寻求发展方向的转变,从传统的工业小镇向旅游小镇华丽转型。廖书记强调,阿干镇在转型旅游小镇方面具备两大核心优势。首先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每年夏天,许多退休的工人和干部都会从市区慕名而来,在大沟村、马场村等环境宜人的地方享受夏日清凉与康养生活。其次是其丰富的工业遗产。镇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苏联式建筑群,其整体框架结构保存完好,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建筑成为了珍贵的特色工业遗产。此外,五六十年代繁华小镇的景观,如老照相馆、国营煤矿旧址等,也都被妥善保留了下来,成为了记录历史、承载乡愁的活化石。实践队员们在参观这些工业遗迹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火热年代的激情与沉淀,也对阿干镇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赞叹不已。“阿干镇的转型之路,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镇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践队员王浩瑞同学如是说。

  依托每年夏天石佛沟景区庞大的游客流量,阿干镇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其中“阿哥酥饼”产业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廖书记介绍说,这款有着百年传统的手工酥饼,其命名源于阿干镇的谐音,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鲜卑族在此地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的古老故事。据考证,阿干镇的名字便源于古鲜卑语“阿干”,意为“王”或“君长”,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酥饼的制作技艺也承载着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将地方特色与文化符号紧密结合的命名方式,不仅增强了酥饼的文化韵味,也使其更具吸引力。

  图 3 新鲜出炉的阿哥酥饼 祁明阳摄

  在酥饼产业的打造上,阿干镇遵循两大要点:一是主打零添加、绿色、地道的“农村味道”;二是坚持纯手工、传统工艺。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阿哥酥饼”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吸引了众多市区游客前来品尝购买。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特色产业,合作社还运营了抖音账号和微信视频号,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将传统手工酥饼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推广出去,让身处异乡的家乡人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勾起他们的乡愁,甚至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共同建设家乡。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酥饼产业在带动乡村就业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合作社通常能提供1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目标,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绿色、健康、放心的食品选择。队员们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酥饼产业在当地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当然,在推行酥饼产业落地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些小产业发展中的固有挑战。廖书记坦言,作为村里的小产业,希望能撬动大就业,这中间必然会遇到困难。例如,在制作短视频、将产品挂到网上销售的过程中,由于村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操作起来不够熟练。为此,他们需要外出学习,并向专业的第三方人士请教。除了这些在数字营销方面的小困难,廖书记认为其他方面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和稳定。

  展望未来,廖书记对酥饼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她观察到,城市居民对农村原生态手工酥饼乃至绿色零添加食品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机遇。因此,阿干镇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建造一个标准化的无尘车间,进一步提升酥饼的生产水平。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引进更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将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 4 村民广场风光 祁明阳摄

  通过此次深入阿干镇的调研与访谈,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阿干镇从昔日煤炭工业重镇向生态康养旅游小镇的华丽转身,更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攻坚克难、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酥饼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阿干镇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新模式、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队员们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扎根土地的智慧、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持续创新的精神。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也决心将这份感悟带回学校,积极传播阿干镇的奋斗故事,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祖国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