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十日十省!从杭商院学子与老党员的十日谈中追寻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青听·红途”社会实践队
  为深入学习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2025年7月10日至7月16日,“青听·红途”社会实践队的7名学子,分赴杭州市、绍兴市、湖州市、赣州市等地,开展了“听老党员讲故事”的走访活动。通过与老党员面对面交流,聆听奋斗故事,感悟初心使命,学子们在鲜活的红色记忆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
  此次走访的老党员平均党龄超过20年,他们中有亲历改革开放、投身脱贫攻坚的乡村建设者,有扎根基层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也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践行党员使命的奉献者。每一位老党员的奋斗史,都如同一本生动的“党史教材”,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安徽阜阳,56岁的老党员方娟芬向实践队成员讲述了脱贫攻坚时期的暖心故事。“那几年,村里几户残疾人家庭的橘子滞销,我们党员干部就挨家挨户收购,再坐公交车到县城集市摆摊销售。后来,我们又学着使用微信拓宽销路。”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眼里满是自豪,“最后不仅帮他们卖完了所有橘子,还联系到了长期收购的商户。那一刻,我真切地感觉到,党员就是群众最坚实的‘靠山’。”学子们被这份“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担当精神深深打动,纷纷记录下这段“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实干经历。
  61岁的项有田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1993年入党的他,完整亲历了包产到户、村办企业兴起等波澜壮阔的乡村变革。“1986年,我带头承包果树,说服了5户村民一起种苹果,三年后家家户户收入都翻了番,后来全村就都跟着种起来了。”他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学子们:“一名合格的党员,就是要‘脑瓜活、肩膀硬、心眼实’,既要能看懂政策抓住机遇,又要敢于挑最难最累的活儿,更要对村民信守承诺,答应的收益一分都不能少。”这番话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张嘉怡深受触动:“老党员的‘实干哲学’,对于我们未来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走访中,老党员们不仅分享了个人奋斗历程,更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有着48年党龄的罗日波,曾在1980年带领村民手挽手筑起人墙抵御洪水,成功保住了300亩稻田。“‘00后’这代年轻人聪明灵活、有想法,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脚踏实地’这个老道理。”他叮嘱学子们,“农村的工作急不得,遇到困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决不能半途而废。”而在良渚一中任教多年的老党员徐建忠则强调:“青年人要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不忘初心,人生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除了走访,实践队成员们还专程前往多处红色景点,在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精神。从见证乡村变迁到坚守党员初心,从亲历脱贫攻坚到展望乡村振兴,老党员们的亲身讲述让学子们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真切的理解。
  “老党员们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了‘党员’二字的千钧重量。”张嘉怡表示,“他们的初心故事、实干精神和殷切期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必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
  指导老师陈剑超在总结此次活动时指出,这次走访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与老党员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子们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红色养分,更直观地理解了‘群众路线’与‘实干担当’的深刻内涵,这对他们未来成长为‘懂民情、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据悉,杭州商学院“青听·红途”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整理此次走访的老党员访谈资料,计划将其汇编成红色故事集,并通过校园宣讲会、线上新媒体分享等多种形式,让更多青年学子从中感受红色力量,共同传承这份历久弥坚的初心与使命。(通讯员:胡蝶 张嘉怡 摄影员:谭玉连)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