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半日课里的双重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作者:顾佳玲 学校: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7月11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青禾逐光”暑期托班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高桥社区,开展文化体验与成长引导活动,赵雨然负责脸谱文化教学,袁艺洋则准备了校园霸凌主题分享。
      在戏曲文化课堂,赵雨然站在投影幕前,指尖划过触控板,她将经典脸谱拆解为局部图案投映在幕布上。当眉眼的油彩、额头的纹样逐帧显现,原本拘谨的教室骤然沸腾。孩子们争相举手的身影在光影里晃动。第一张出现的是脸谱的眼部特写,墨黑纹路向上斜挑,眼角处一点猩红。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笃定道:“这是包公!我爷爷收音机里总唱他铡美案。”那些被程式化艺术封存的历史人物,在童言童语里重获鲜活生命。穿黄色短袖的男孩猛地举起手,椅子腿在地面蹭出轻响。随后闪现的额头月牙、脸颊色块,让更多孩子加入抢答。“孙悟空的脸有金色!”“这个白脸肯定是坏人!”
      在校园安全分享会上,袁艺洋以新闻特写法讲述真实案例。当屏幕切换至模拟冲突场景,后排男生突然开口:“上周隔壁班就有人被堵在厕所。”这句未加修饰的陈述,让原本预设的互动环节演变成集体倾诉。角落里戴眼镜的男孩攥着衣角补充:“他们抢饭卡的时候,老师总说这是开玩笑。”这些碎片般的发言,拼凑出基层校园亟待关注的现实图景。
     返程时,赵雨然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是孩子们的黏土脸谱和纸船的合影。“你看那个红蓝脸谱,”她指着,“孩子心里都有杆秤。”想起羊角辫女孩的话,忽然明白,无论是脸谱里的善恶分明,还是纸船上的心事,都是在帮他们分清对错。
      晚间整理素材时,窗外蝉鸣正盛。戏曲课上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天然亲近,与安全宣讲时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形成强烈反差。前者是文明基因在代际间的自然传递,后者则暴露出成长环境里难以察觉的暗角。这场实践像面棱镜,既折射出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也照见社会议题在微观场域的具体形态。或许真正的实践价值,就藏在这些具象的观察与思考里,提醒我们每个课题都值得更深入的探究与回应。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