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沂蒙精神
来源: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临时支部赴三省红脉赓续红色基因暑期实践团
为深入理解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8月24日至27日,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临时支部赴三省红脉赓续红色基因暑期实践团成员先后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8月24日,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详细了解华东野战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取得的重大胜利。孟良崮战役是扭转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极大地震动了敌军内部,也是为后续战略反攻奠定基础。通过那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与一片片历史手写稿件与文字记录,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在讲解员对英雄功臣名录的深情讲述中,实践团成真正理解了“家国”二字千钧之重。那些曾在战场上浴血冲锋的战士,他们的亲人曾以岁月为笺、思念为墨,苦等数十载只为寻得一句归期、一份确认。当亲人们终于在红色党政网站的名录上,指尖抚过那熟悉的“亲人”时,我们读懂的不仅是战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畏忠魂,是亲人们跨越山海、从未放弃的绵长牵挂,更有国家对每一位英雄“功在千秋,永远铭记”的深情厚谊,每一位英雄的名字,是承诺,更是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孟良崮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党群同心、军民相依”的沂蒙精神本质。
之后,成员们前往沂蒙革命纪念馆,系统了解沂蒙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以及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大量珍贵史料和感人故事,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进一步理解了沂蒙精神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意义。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影像,都是一段鲜活历史的见证,无声勾勒出沂蒙大地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壮阔画卷。“孟良崮战役打响时,32名沂蒙妇女卸下家中门板,跳进刺骨的河水,用肩膀扛起人桥,让解放军战士踩着她们的身躯奔赴战场……”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队员们的目光聚焦在一幅“沂蒙红嫂”油画前。这不仅是一座用门板搭起的“桥”,更是军民之间用生命与信任筑起的“连心桥”,是“人民与党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最生动的诠释。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略要图”展区,纵横交错的线条标注着当年的斗争格局。讲解员告诉我们,抗战时期,沂蒙百姓就是推着这样的独轮车,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送粮送弹;就是披着这样的蓑衣,在深夜里为战士们赶制军衣;就是凭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赤诚,用平凡的身躯书写了不平凡的奉献。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串联起沂蒙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奋斗脉络。从党组织在沂蒙山区播撒革命火种,到根据地军民携手抗击日寇;从支援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到无数英烈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每一段历史都浸透着热血,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大家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驻足沉思,深刻感悟到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人民群众用忠诚与奉献铸就的精神丰碑。
8月27日,实践团怀着肃穆之心步入红嫂革命纪念馆,穿过一个个展厅,一幕幕瞬间将成员们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循着讲解员的指引,大家得以真切触摸“红嫂”群体的壮阔史诗:她们放下纺车扛起扁担,顶着星月赶制军衣、筹措粮草,让最紧缺的物资沿着崎岖山路送往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战场,用土方草药救治伤员,甚至以自家孩子的口粮喂养重伤员,每家每户变成守护生命的“秘密医院”;她们含泪送别自家亲人上战场,又敞开心扉收养烈士遗孤,用乳汁与叮咛为革命哺育希望。团队成员巩玥含表示:“红嫂们以女性的坚韧与温柔,书写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无私奉献。她们既是沂蒙精神中最温暖的底色,更让我们读懂了军民同心的力量,成为当代青年强化宗旨意识、锤炼党性修养的鲜活教材,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召力。”
最后,实践团一行来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这里既是《红高粱》《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诞生地,更是活化历史的实景课堂。成员们在斑驳的古村落与陈列的剧本手稿、拍摄道具间驻足,深切感受到影视艺术与实景复原如何让红色基因从文字变为可感可触的精神力量,也更加明晰:传承红色精神,既要铭记历史初心,更要创新传播载体,让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通过几天的实地学习,实践团深学细悟沂蒙精神,系统梳理了其历史脉络和表现形态,更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教育。他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将沂蒙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人民情怀融入日常学习与未来事业中,勇担新时代青春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