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厚重、汲取奋进力量,同时为了了解当地红色文化传承度,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学生组成的“忆苦思甜·追忆四川红色岁月”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小组于7月5日赴四川省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开展了以“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团队成员在历史的回响中深化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在精神的洗礼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溯源红色地标,感悟历史纵深
建川博物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群之一,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宗旨,珍藏着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海量历史文物,是承载红色记忆、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实践团队抵达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抗震救灾纪念馆等多个展馆,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历史研学之旅。
步入中流砥柱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从平型关大捷的捷报到百团大战的战略部署,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到军民团结的鱼水情深,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民族走向解放的核心力量。“看着墙上八路军战士们穿着草鞋、吃着野菜却依然冲锋在前的照片,我真正理解了‘初心’二字的重量。”团队成员谢超感慨道。
在川军抗战馆,“川人从未负国”的展区主题直击人心。1937年至1945年,350万四川子弟出川抗战,约64万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展柜中,川军战士用过的斗笠、步枪、家书,以及“死”字旗的复制品(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无不诉说着“无川不成军”的壮烈史诗。“父亲致儿子的信中写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汝当奋勇杀敌,勿以家为念’,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让我热泪盈眶。”团队成员王世肸说,“作为四川青年,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川人忠勇担当的品格。”
抗震救灾纪念馆则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通过实物、影像、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壮阔历程。从救援人员的冲锋舟到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标语到重建后欣欣向荣的新家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和民族精神。“灾难面前,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底气。”
深化研学思考,解码红色基因
实践活动并非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学习与思想淬炼。团队在参观过程中设置了“三个一”任务:记录一组最震撼的历史细节、撰写一篇观展感悟、提出一条红色文化传承建议,引导成员带着问题学、结合思考悟。
在“红色文化传承”专题研讨会上,团队成员围绕“青年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参观感受提出:“许多红色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中蕴含着鲜活的人物情感。我们可以尝试用短视频、情景剧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这一观点得到了团队成员的共鸣,大家纷纷结合专业所长,构思了“红色故事进校园”“农耕文化中的红色记忆”等传播方案,将红色文化与校园生活、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针对“红色文化如何融入青年成长”这一议题,团队还开展了小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半数人表示“缺乏深入了解的渠道”。“这说明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载体,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宣讲模式。”团队负责人梁牧青分析,“作为农科学子,我们可以将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在田间地头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在基层焕发新活力。”
此外,团队还与部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了解博物馆在红色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青少年在参与中学习历史,年均接待青少年超50万人次。这种‘体验式’教育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隔阂,值得我们在校园活动中借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感知”,对青年担当的认识从“口号认同”深化为“行动自觉”。
在实践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感悟。有同学说:“参观川军抗战馆时,我注意到一位川军战士的年龄与我相仿,却已为国捐躯。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时光,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团队安全员则表示:“红色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指引未来的精神火炬。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也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情感上的认同,更需要行动上的践行。团队计划将此次实践成果整理成《红色文化研学报告》,结合调查数据和建议方案,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参考;同时,发起“红色故事宣讲团”,走进班级、社区,用青年话语讲述红色历史,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建川博物馆的一砖一瓦,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不屈的精神。此次四川农业大学学子的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精神信仰的淬炼之旅。通过追寻红色足迹,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同时我们通过问卷以及走访形式了解到,大邑当地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以及建川博物馆的倡导,当地人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度相对其他地区有相当的提升,这也证明了宣传与文化实物展览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动力,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谢超王俊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