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广陵学子探访非遗珍宝馆:指尖传承千年 锦绣,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近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广陵匠心传薪火,非遗锦绣续华章”实践团队为传承非遗技艺,守护文化根脉,秉持“匠心传承、文脉赓续、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信念走进扬州非遗珍宝馆,开展探访非遗瑰宝、感悟匠人精神的文化实践活动。

IMG_256

  到达珍宝馆,一座形似宝船的宏伟建筑映入眼帘,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进入馆内,团队成员们便在苏绣工坊停下脚步,亲眼观看并学习记录了苏绣的制作过程。大师坐在绣架前,银针在绸缎上灵活穿梭,丝线随着手法变换交织,素净的底料上,一朵荷花的模样正渐渐成形,细密的针脚让花瓣与叶片的轮廓愈发鲜明。

IMG_257

  随后参观的是江都漆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技艺,成员与江都漆画大师进行交谈并倾听他讲述技艺传承的故事。大师从漆画的原料甄选讲起,谈到天然漆的特性与调制技巧,又说起构图设计中如何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他指着墙上悬挂的《运河风情》漆画,细述画面中水波的光泽如何通过多层髹漆实现,让成员们对这门“以漆为墨、以木为纸”的技艺有了直观认知。

IMG_258

  上到二楼的雕版印刷展区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静静诉说着古老印刷技艺的前世今生。这里不仅陈列着雕版印刷所需的各类工具,还展示了从写样、雕版到刷印、装帧的完整工艺流程。在历史展示区,成员们了解到扬州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历经宋、元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官刻、家刻、经刻、坊刻盛极一时。扬州古今刻书者有近900多家,刻书2000余种、10万卷以上,扬州雕版印刷在我国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IMG_259

  在馆内,成员们还参与了互动投影刊刻《全唐诗》,亲身体验康熙四十四年,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在扬州天宁寺开设扬州诗局的那段辉煌历史。

IMG_260

  三楼便是扬州漆器,扬州漆器源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6月,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代扬州漆器装饰工艺有雕漆、平磨螺钿、点螺等十大门类,每一种工艺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扬州漆器展区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随后成员细细端详起了一件扬州纯雕漆《诗韵扬州》梅瓶,经脱胎工艺、300层大漆髹涂后,运用纯雕漆工艺,再用各种刀具雕刻出各种浮雕效果制作而成。瓶身四个花窗刻画瘦西湖、二十四桥等景及李白、杜牧咏扬诗句,尽显扬州文化底蕴与江南韵味。

IMG_261

  漫步到扬州非遗珍宝馆四楼,扬州剪纸的巧夺天工令人惊叹。红纸在匠人手中化作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出江南灵韵。每幅作品都藏着时光的温度,一刀一剪皆是传承。指尖触碰玻璃展柜,仿佛能感受到红纸的柔软与匠心的坚韧,这是非遗穿越千年的心跳。

IMG_262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见证了扬州非遗的瑰丽,更触摸到了匠人精神的内核。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走访民间艺人、记录技艺流程,让非遗的火种在青年心中燎原,让千年锦绣在新时代续写华章。(通讯员:胡诗琪 刘师言 舒祺雅)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