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方言为舟,载文化薪火——南通大学学子返乡开设公益课堂,唤醒乡土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文学院
以方言为舟,载文化薪火——南通大学学子返乡开设公益课堂,唤醒乡土记忆
多彩大学生网8月25日电(通讯员 龚云帆)
  "老师,我知道!'乌棒'就是乌鱼!""'盘海'是螃蟹,我阿婆就是这样说的!"8月23日至24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一人画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方言与文化"探索之旅在欢声笑语中展开。南通大学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学生胡颖睿利用暑期返乡时间,为家乡的孩子们量身打造了一场为期两天、融趣味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方言为舟·乡音传文"公益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玩"中解锁方言密码
  区别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本次课堂的核心在于"玩"。胡颖睿巧妙设计了多个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方言寻宝"猜词竞赛环节,主持人念出"乌棒"、"盘海"、"丁丁猫"等方言词汇,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图画和普通话提示进行竞猜。课堂瞬间化为热烈的竞技场,在争先恐后的抢答中,一个个生动的地方词汇被深深印入脑海。
  "乡音剧场"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分组用成都方言演绎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场景,如《社戏》中邀伙伴去看戏的对话。在"走咯,凫水去看戏咯!""要得!"的鲜活演绎中,书本上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


知行合一:从语言到文化的深度体验
  除了好玩的游戏,课堂还注重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胡颖睿将方言学习与非遗手工、经典诵读相结合。
  在"巧手工坊"中,孩子们一边听着用方言讲解的新都棕编历史,一边动手编制小工艺品,指尖流转的是技艺,耳中萦绕的是乡音。在"杜甫诗会"上,孩子们用成都话吟诵"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方言独特的音韵中,感受诗圣笔下成都的湿润与诗意。
  "从来没想过语文课可以这么好玩!我现在觉得说成都话挺'洋气'的,因为它能说出好多普通话没有的味道!"一位小学员在课后兴奋地分享道。


青春赋能:为乡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他们表示,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了解家乡文化的兴趣,有效缓解了"方言传承断层"的焦虑。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我希望通过游戏和体验,消除年轻人对方言的疏离感,让他们发现其背后的趣味和美。"活动主办人胡颖睿表示。作为一名中文师范生,她将此视为其教育理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她计划未来将此次活动的教案和游戏模式进行系统化整理,形成一套可推广的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留住最美"乡音"。

供稿:南通大学文学院龚云帆 供图:胡颖睿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