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已成为重大民生关切。2025年7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执笔传情桑榆暖,履践致远暮岁安”实践团队南京分队走进江苏省首家由三级公立医院开办的医养结合机构——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深入调研“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四位一体融合模式如何重塑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南京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重大建设项目,该医养中心依托南京市中心医院,即南京市老年病医院强劲的老年医学资源,真正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康养”的连续性照护保障,成为公立资源参与养老服务的创新标杆。
南京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49年,前身为刘伯承元帅关怀下成立的干部保健医疗所,2021年正式通过三级老年病医院验收。其所属医养中心的最大特色在于实现了“医养垂直融合”:所有医护人员均由医院本部派驻,专家定期查房,并设置绿色转诊通道,使长者不出楼宇即可享受三甲同级医疗服务。
团队在调研中观察到,中心不仅配备中心供氧、除颤仪、心电监护等急救设备,还专门设置助浴间等适老化设施,精准服务失能、半失能群体。“我们不仅要保障生命安全,更要维护生活尊严”机构护士陈梦怡老师介绍道。这种以医疗为基、照护为翼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养老机构医疗支持薄弱、应急响应迟缓的痛点。针对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养中心组建了涵盖医师、护士、康复师、临床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提供从老年综合评估、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到多重用药指导、心理关怀、安宁疗护等的全周期服务。不同于普通养老院,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更像一个“养老型医院”,不管是日常护理还是突发状况,都有专业团队第一时间响应。团队成员孙昊在同医院交涉中深刻体悟到,这种“团队协作、精准评估、个性干预”的模式,尤其适合合并多种慢性病、功能衰退的高龄长者,能够真正实现“医养并重”。
除了医疗硬实力,更令团队印象深刻的是中心对“人文养老”的探索。每层楼均设复合活动区,书画、阅读、手工、棋牌等功能有机组合,长者可随心参与社交、创作与休闲,保持社会连接与精神充实。“我们看到很多老人专注写字、画画,那种投入和安宁,颠覆了我对养老机构的传统印象,”团队成员朱桂子瑜感慨。这种将“幸福晚年”具象化为日常场景的努力,体现了现代养老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养老不仅是延长寿命,更是延展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作为南京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单位和南京医学会医养结合分会主委单位,南京市中心医院并未止步于单一机构建设,更积极牵头区域老年医学发展与政策研究。当前,医院正加快推进“南京市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重点民生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用,致力打造“公立老年病医院样本”。这种“临床服务–学术研究–政策推动”三维联动的发展模式,彰显了公立医疗机构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责任与远见。它不仅服务本院长者,更为区域养老服务体系输送行业标准、专业人才与解决方案。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打通医疗与养老的系统壁垒,是提升养老质量的核心。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证明,公立医院凭借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能够有效赋能养老行业,实现“1+1>2”的服务增效。未来,“医养结合”不应仅仅是口号,更应成为基础配置,唯有这样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能在更多地区落地,方让更多长者享有健康、尊严、温暖的晚年生活。”
图文|孙昊、朱桂子瑜
编辑|孙昊
通讯作者|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