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笃行践医道 医者仁心暖万家
在社区医院的诊室里、健康小屋中,一群身着白大褂的青年身影格外亮眼。他们是我校“青医-振兴乡途服务团”实践队的学子,正以“专业实践+基层联动”的方式,探索青年力量参与社区健康服务的新路径。这场扎根街头巷尾的实践,不仅是医学知识与民生需求的碰撞,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健康中国基层建设中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的责任担当。
从“课本知识”到“社区诊室”:让专业服务落地生根在社区医院的实践现场,学子们的行动早已超越“见习生”的范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跟着家庭医生走进居民家中,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结合课本上的慢性病管理知识,帮老人调整用药提醒周期,还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低盐饮食”“规律监测”的具体方法,让专业理论变成老人能听懂、能做到的健康指南;预防医学专业学子则在社区健康小屋忙碌,他们设计的“家庭健康档案表”涵盖饮食、运动、既往病史等细节,既帮社区医生快速掌握居民健康底数,又通过“季度健康评分”引导居民主动关注自身状态,让“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到实处。
“原来社区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当居民的‘健康管家’。”实践队王同学在协助处理一场邻里突发急症后深有感触。他们针对社区独居老人设计的“每日健康打卡”小程序、为宝妈群体开设的“儿童疫苗接种提醒”专栏,正是从社区生活场景出发的贴心服务,也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基层健康服务的生命力,就藏在这些贴近生活的专业回应里。
从“短期实践”到“长效参与”:培育基层健康服务的接力者实践不仅是能力的检验,更是对体系的思考。学子们在整理社区健康数据时发现:上班族对“碎片化健康服务”需求迫切、老年群体对智能健康设备使用困难、社区健康讲座参与度“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暴露出基层健康服务在精准化、年轻化方面的短板。基于此,他们撰写的《社区健康服务适配性提升建议》被提交至街道办,其中“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开展社区健康达人培养计划”等想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此次实践是我院的常态化环节。“青年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不该是‘一阵风’,而要成为‘常青树’。”正如老师所说,高校通过这样的实践,让青年在服务社区中理解基层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打磨专业能力,最终成长为既懂医学又懂社区、既愿奉献又善创新的基层健康建设者。
这场社区医院的实践,看似平凡却意义深厚。它让我们看到:当青年的专业力量融入社区生活,当医学的严谨与社区的温度相互碰撞,就能为健康中国的基层建设注入持久活力。这正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社区的方寸之间,以专业为桥,以服务为舟,载着民生期盼驶向健康中国的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