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探秘西双湖湿地公园减碳生态机制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韩佳一,零碳Π实践团,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探秘西双湖湿地公园减碳生态机制
  
8月12日,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零碳Π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西双湖湿地公园,开展“湿地探‘碳’韵,青春践绿行”主题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科普研读与公众互动等方式,系统探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减碳原理,旨在深化对湿地碳汇功能的科学认知,并向社会公众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清晨的西双湖湿地公园笼罩在薄雾之中,朝阳穿透云层,为湖面镀上一层金辉。实践团成员沿生态步道有序行进,步道两侧的芦苇群落随风摆动,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在浅水区形成错落有致的植被带。成员们手持记录本,不时俯身观察植物根系分布与叶片形态,针对不同物种的固碳特性展开讨论。
  行至科普长廊,成员们被一组展示湿地碳循环机制的展板吸引。展板以动态示意图形式呈现了“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积累—枯枝落叶沉积—厌氧环境封存”的完整碳循环链条。在标注“碳封存效率”的板块前,文字说明:“湿地厌氧环境可使有机碳分解速率降低90%以上,形成平均碳封存周期达千年的稳定碳库。这意味着1公顷湿地的年碳封存能力相当于300棵成年乔木的总和,难怪被称为‘天然碳汇银行’。”团队成员们围绕展板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将课本中的抽象概念与眼前的湿地生态实景相对照,逐步厘清湿地减碳的核心机制。
  行至科普长廊,阳光透过两侧的绿植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成员们的目光被一组动态展示湿地碳循环机制的展板牢牢吸引。展板以立体动画的形式,生动呈现出“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积累—枯枝落叶沉积—厌氧环境封存”的完整链条:画面里,水生植物舒展着叶片,在阳光下不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随着季节更迭,枯萎的枝叶层层叠叠沉入水底,逐渐与泥沙交融;而水下缺氧的厌氧环境,则像一道天然屏障,减缓了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
  在标注“碳封存效率”的板块前,详细的文字说明引发了众人的驻足热议:“湿地厌氧环境可使有机碳分解速率降低90%以上,形成平均碳封存周期达千年的稳定碳库。这意味着1公顷湿地的年碳封存能力相当于300棵成年乔木的总和,难怪被称为‘天然碳汇银行’。”有人指着展板上的对比数据,轻声计算着湿地与森林在固碳效率上的差异;有人则联想到此前在湿地边缘看到的芦苇荡和泥炭层,恍然大悟般地说道:“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淤泥,竟是储存碳的‘保险柜’。”
   
  图为零碳Π实践团成员在科普长廊研究湿地碳循环展板内容。韩佳一供图
   
  午后,实践团在休憩区开展公众科普互动。面对带着孩子游园的市民,成员们用通俗语言讲解:“这片湿地每天可吸收约3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00辆家用汽车的日均排放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元素,枯枝落叶在水下形成的泥炭层则将碳长期封存。”女士听完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水草和淤泥,都是减碳的重要力量,以后会告诉孩子要好好保护湿地。”
  一位骑行而来的青年游客主动参与交流,他分享道:“我坚持骑行通勤已有两年,每月能减少约80公斤碳排放。”视线转向展板上的湿地碳汇图解,指尖在“天然碳库”字样旁停顿,又指向“不采摘植物”“环保餐具”的图示,示意这些行为与湿地保护的关联。实践团成员顺势补充:“像您这样的低碳行为与湿地保护相辅相成,游园时不随意采摘植物、使用环保餐具等细节,都能减少对湿地碳汇功能的干扰。”此次互动有效推动了湿地减碳知识的公众传播。
   
  图为零碳Π实践团成员向游客讲解湿地减碳原理。韩佳一供图
   
  暮色降临,实践团成员整理出3000余字的观察记录,内容涵盖植被固碳特性、碳循环关键节点、公众认知调研等方面。团队表示,将基于此次实践成果系统解析湿地碳汇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公众参与建议,通过学院官方平台进行科普推广。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湿地不仅是生态景观,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屏障。”成员总结道,团队将持续关注湿地生态保护,以专业知识助力碳汇能力提升,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
   
  图为零碳Π实践团在西双湖湿地公园的实践合影。韩佳一供图
  通讯员(韩佳一)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