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壶韵南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宜兴市,围绕“一壶承锡韵,匠心筑自信”主题,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地调研活动。该团队通过街头采访赠文创、亲身体验紫砂制作、深度访谈行业专家及参观紫砂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探寻传统工艺在当代的活化路径,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自信建设。
8月9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壶韵南曦”团队的七名学生,带着精心设计的紫砂壶主题文创徽章,来到丁蜀镇解放东路街头。徽章以传统紫砂壶造型为基底,巧妙融入现代简约线条,创造了独特的卡通形象。
图为紫砂壶文创徽章。张梦怡 供图
“阿姨您好,我们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做紫砂壶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徽章,想听听您对紫砂壶的了解或印象,可以吗?”队员陆何祺向一位驻足观看的本地居民递上徽章。接过这枚小巧别致的礼物,市民张女士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这个设计很别致!紫砂壶是我们宜兴的骄傲啊,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两把,泡茶特别好。看到你们年轻人这么用心宣传,真好。”短短两小时,三十余枚承载着传统匠心的文创徽章被赠出,伴随着二十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紫砂壶的记忆与见解——有老人对老茶壶的怀念,有中年人对收藏价值的讨论,也有年轻人对创新设计的期待。每一枚徽章的送出,都是一次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的激活。
图为街头采访。张梦怡 供图
带着街头采访获取的第一手社情民意,团队旋即奔赴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位于丁蜀镇公园路西侧的宜兴陶二厂旧址。这座承载着宜兴陶瓷工业发展记忆的老厂区,如今部分区域转型为集展示、体验与销售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一个月前,团队成员曾在宜兴艺空间紫砂创意手工DIY店(位于陶二厂旧址内),经过省级工艺美术师贺师傅的指导,亲手拍打泥片、镶接杯身,体验紫砂杯基础成型过程。成员邵启迪捧着自己烧制完成的作品,难掩激动:“从一堆泥巴到手里这个实实在在的杯子,这个过程太神奇了。尤其是知道它要经过一千多度烧制,真有种‘浴火重生’的感觉,对‘匠心’的理解一下子具体了。”
在艺空间内,团队对负责人贺洪梅女士进行了近一小时的访谈。贺女士深耕紫砂行业十余年,对行业变迁有着深刻洞察。她介绍到,该空间依托老厂房改造,致力于为传统紫砂注入年轻活力,其核心定位是“让紫砂可触、可感、可参与”,DIY体验项目正是重要一环。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对‘慢工出细活’的手作价值认同感在逐步增强。贺女士认为,这与国家层面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密不可分。她特别提到:“报告中指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为像紫砂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劲动力。”
图为采访贺洪梅大师。张梦怡 供图
谈到紫砂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贺女士坦言,“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与创新设计的市场转化是关键。一方面,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匠人培养需要更系统的机制保障;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需有效对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这也是激活非遗的必由之路。”当被问及大学生团队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时,贺女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设计的文创徽章,将紫砂元素符号化、轻量化、时尚化,是非常有效的传播媒介。年轻学子用新视角、新方式讲述老手艺的故事,这种‘青春赋能’,正是我们行业迫切需要的源头活水。”
团队的末站抵达了坐落于宜兴市丁蜀镇的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作为系统展示紫砂艺术的专业殿堂,博物馆内陈列的历代经典作品、详实的文献史料以及精湛的工艺流程解析,为团队成员构建起紫砂文化的宏观认知框架。“博物馆的展陈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紫砂壶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皿,更是承载着六百年文化沉淀的艺术载体,”队员强孙利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博物馆内关于紫砂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历史介绍,让队员们联想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传统工艺在促进文明互鉴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正如馆内展板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强调:“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为理解紫砂非遗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政策视角。
“壶韵南曦”团队的宜兴之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调研闭环:在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追溯千年文脉,奠定认知根基;在街头巷尾倾听市民心声,感知文化在民间的温度;在陶二厂旧址亲历“从泥到器”的蜕变,体悟匠心本质;与行业前沿从业者深度对话,把握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他们深刻认识到,守护与发展紫砂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恪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的“坚守核心技艺”原则,更要践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通过多元路径,让紫砂艺术深度融入当代生活日常与美学空间,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生动实践。
图为成员合影。张梦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