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炽。为深入探索公共数据开放与红色文旅产业链的融合路径,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播,7月17日,南京审计大学“数承红韵”实践团队走进晓庄社区党史教育馆,在实地探访中挖掘红色数据价值,为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寻找青春答案。


实践团队将调研重点放在场馆红色资源开放情况上,首先参观了晓庄社区党史教育馆的三层展厅,以此学习优秀红色数据开放案例。团队成员的足迹从一楼晓庄历史科普区开始延伸——社区自制的三分钟微视频里,当地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拾阶而上至二楼的形势文化博物馆,这聚焦了1927至1930年晓庄的主要行动;而三楼的晓庄党史展区更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它以晓庄10位革命烈士事迹为主线叙述晓庄革命史,图文并茂展示红色晓庄百年历程,诉说那段风雨如晦中依然坚守的革命往事。在马名驹、袁咨桐等烈士的事迹展前,队员们久久伫立,烈士墙上那一双双坚定而又充满光亮的眼睛穿越近百年时光,与青年学子的目光在展厅交汇,革命先辈以生命践行信念的赤诚,在寂静展厅中激荡起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




实践过程中,团队着重梳理了晓庄社区与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师范等高校的共建案例,以及与消防队、银行支部的合作档案,这些实践成果涵盖了资源共享、活动联动等多方面内容,为研究红色文旅数据共享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让团队对不同主体间的数据共享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随后,团队成员与晓庄社区党史教育馆工作人员马艳老师展开深度访谈。围绕公共数据开放对红色文旅的赋能作用,双方就红色文创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展开探讨。马老师提到,当前红色文创可能存在特色内涵不足、购买渠道较窄等问题,而公共数据开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的独特故事,能让文创产品更有“魂”;借助数据平台拓宽线上渠道,也可打破实地购买的局限。


团队成员向马老师介绍了实践项目的理念,双方就馆校共建达成初步共识。馆方表示愿意提供宣讲场地并组织党员观众,为红色文化传播与数据研究搭建合作共建平台。
“晓庄的红色历史不该藏在展柜里,更应通过数据‘活’在新时代。”一位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公共数据开放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红色文旅产业链的更多可能。”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才能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传得更久、更远。
风好正是扬帆时,此次实践后,团队成员将继续红色根脉的数字化传承之路,以数据为笔,书写新时代的传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