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教育成 AI 渗透新场景
在两所幼儿园的观察中,AI 技术在艺术课程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智能绘画软件能根据孩子的涂鸦生成故事,音乐互动 AI 可实时匹配旋律,让 4-6 岁儿童的艺术表达更具成就感。这为 "AI + 美育" 提供了新思路。
调研结束后,团队历时 5 天完成《AI 对基础教育阶段影响的调研报告》,不仅呈现数据结论,更针对性提出建议:
• 对学校:建议分学段设计 AI 课程,幼儿园侧重 "趣味互动",小学注重 "思维培养",避免工具化滥用;
• 对教师:呼吁开展 AI 教学能力培训,将技术与蒙台梭利、多元智能等教育理念结合;
• 对家长:提出 "陪伴使用" 原则,引导孩子在 AI 辅助中保持独立思考。
目前,团队正准备将调研成果转化为 "挑战杯" 参赛提案,让这份来自十堰基础教育一线的观察,能为更多地区的 AI 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第一次带着设计好的问卷走进教室时,紧张又期待。" 团队负责人、学本 2301 班张小锐回忆道,"当老师指着 AI 课堂说 ' 你们的研究很有意义 ',突然明白实践的价值。"
5 天的实践里,队员们从 "课堂观察者" 变身 "问题分析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用专业视角解读幼儿与 AI 的互动模式,艺术教育专业的队员则聚焦 AI 对创造力的影响。正如指导老师彭俭所说:"调研的终点,是更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 —— 科技永远是手段,人的成长才是目的。"
这场关于 AI 与教育的实践探索虽已落幕,但对科技赋能基础教育的思考仍在继续。未来,教育学院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用专业力量助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通讯员 张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