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青春足迹印古建——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
暑期探访家乡古建筑
2025年8月1日至8月3日,重庆大学“乡音乡韵”实践团成员王端、潘祖栋、成一帆分别探访了重庆市古建筑群、四川省德阳市文庙建筑群及河南省郑州市的海上桥村,以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知识解读内涵,让沉睡的古建筑在青年视角下焕发新生。
余烬中涅槃:重庆十八梯的新生
1938年重庆大轰炸期间,日军长达五年半的轰炸对承载巴渝文化记忆的古建筑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然而,在废墟与硝烟中,重庆人民以传统建筑为载体,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重塑了城市的文化脊梁。实践团成员走过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十八梯、宝轮寺,了解了作为“山城标志”的古建筑十八梯的故事。

十八梯翻新前(左)与十八梯翻新后(右)对比
“一方面有点可惜,以前重庆真正傍水而建的吊脚楼越来越难见到了,另一方面也是好事,说明了现在整体住房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一位住在十八梯附近的居民坦言。现如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不是要完完全全地维持古建筑一成不变的面貌,而是要将古建筑与人结合起来,把现代生活“请”进古建筑。

实践团成员王端采访本地居民
轴载仁心:德阳文庙的空间礼序
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是川西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因其规模宏敞、形制完备,被民间称为“德阳文庙甲西川”。

德阳文庙戟门
实践团成员按中轴线自南向北考察,所见建筑依次为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和启圣殿。各单体建筑沿轴线递进而升,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厢房;主殿大成殿建于两层台基之上,整体布局呈严格的中轴对称格局。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体现了儒家礼制所强调的秩序与等级。
苔侵青墉:海上桥村存续录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海上桥村是豫西窑院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村庄也因此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践团成员从与村民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了村民对村庄的热爱和对其未来发展的期盼。

海上桥村建筑
“咱们村最大的特点是老房子,古色古香,有年头。希望村越来越好,年轻人能回来,继承传统,让村子更热闹”。实践团调研发现全村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40%,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过半。在关注乡村发展时,要倾听村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样才能制定出更贴合实际、更有利于乡村长远发展的策略,让像海上桥村这样的村落既能保留自身特色,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实践团成员成一帆采访海上桥村居民
真正的古建筑不只活在梁柱之间,也活在吊脚楼下涮火锅的热气、文庙廊下参观的脚步声、海上桥村窑院门口老人晒的玉米堆里。我们能做的也许有限,但哪怕只是把重庆十八梯的故事、德阳文庙的轴线尺度、海上桥村窑院通风原理讲给更多人听,也是在为传统建筑的未来添一粒夯土。
电气工程学院“乡音乡韵”实践团
拍摄:王端、潘祖栋、成一帆
记者:甘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