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不留白:大学生携手社区儿童共筑语言根基
(通讯员 蒋佳艺)
近日,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带领“语”你“童”行学生实践团队呼应教育部《推进乡村振兴育人行动计划》的号召,走进常州市部分乡镇小学,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英语启蒙活动,为当地2至5年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盎然的英语课程。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的互动(实践团队摄影 沈缘 摄)
此次活动聚焦乡镇小学英语教育资源薄弱、学生听说实践机会不足的现状,团队发挥英语专业优势,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及学校“实践育人”理念,通过游戏化、沉浸式的课程设计,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平台。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与当地小学教师深入沟通调研,精准掌握学生英语水平及薄弱环节,随后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每日主题课程,制作单词卡、奖励贴纸等教学用具,尽力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实践模式,并制定了完善的安全预案,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实施期间,团队围绕“英语初体验”“动物王国”“水果卫士”“环球美食节”“英语嘉年华”等主题展开教学。“动物王国”课上,学生在听力练习与卡片配对中轻松掌握动物词汇;“水果卫士”课通过单词接力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牢记水果与颜色相关单词;“环球美食节”则巧妙融入国家名称、食物词汇学习,搭配文化差异趣味短片观赏,让学生在跨文化体验中拓展视野。团队创新打造“三维课程体系”,巧妙运用多感官教学法助力单词记忆:孩子们可以触摸水果模型感知形态,嗅闻对应气味加深印象,在沉浸式体验中轻松习得英语词汇。特色课程设计更具巧思:“家乡美食日”上,孩子们用英语细数父母家乡的特色菜肴,分享里藏着对故土的温情;“职业体验日”里,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走进父母的工作场景,在互动中增进对长辈职业的理解。课程特别强调了英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考试科目,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的上课(实践团队摄影 沈缘 摄)
7月12日至16日,团队开展课程汇报与反馈工作,通过采访、问卷等形式收集学生及教师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思总结并形成完整汇报材料,同时每日发布新闻稿记录活动进展。团队负责人郭梓歆与儿童深入交流,发现短短五天的趣味英语启蒙课程,已经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了英语学习的种子。许多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大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团队指导老师朱映然表示:"我们不只是教英语单词,更在重构亲子互动模式。"在"写给父母的明信片"环节,孩子们用新学的英语单词表达对父母的感谢,多位家长当场落泪。
这次实践创新精准匹配了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需求,其影响在多个层面都十分深远。团队搭建起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和志愿者培训机制,进而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社区教育支持模式。教学内容上特意加入亲子互动设计,让语言学习成为拉近代际距离、促进沟通的桥梁。这种把专业教学资源转化为社区公共产品的尝试,既在基层落实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也为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的互动(实践团队摄影 沈缘 摄)
据悉,此次活动不仅让乡镇儿童在趣味互动中提升了英语学习兴趣与基础能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宝贵机会,更助力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路径,实现了多方共赢。这场以语言为纽带的教育实践,在多个维度彰显出深刻的社会价值。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印证着个体潜能的觉醒;家长们舒展的眉宇间,透露出家庭教育困境的纾解;社区活动室里常态化运转的英语角,则成为教育资源下沉基层的鲜活例证。
实践证明,当高校智慧与社区需求形成精准共振,教育便能打破课堂的局限,在促进代际沟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融合等方面引发连锁效应。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切实路径,更彰显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担当——通过知识共享凝聚社会资本,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流动、消弭发展差距的基石力量。
图为社区儿童与大学生团队合影(实践团队教师 朱映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