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青衿承遗团队深入调研淮海戏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文字:潘静怡
一审一校:仲小晶
二审二校:陈慧敏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探寻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会计学院“青衿承遗中华文化传承团”于7月25日奔赴江苏宿迁,走进当地淮海戏团,与资深演员黄莺展开深度对话,就淮海戏的历史脉络、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交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思考。
一、缘起戏韵,逐梦艺途
黄莺与淮海戏的羁绊早在童年便已生根。她曾笑着回忆:“小时候村里搭戏台,锣鼓一响我就搬着小板凳往前凑,看演员们水袖翻飞、唱腔婉转,觉得这舞台上藏着全世界的热闹。”正是这份自幼埋下的热爱,让她在家人的鼓励与启蒙老师的引领下,毅然踏上专业学戏之路。团队从交流中了解到,学艺路上,师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严苛要求,前辈们手把手传授的身段技巧与情感表达,不仅让她的技艺日渐精进,更让她深刻体会到淮海戏背后的文化分量,传承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图为队员采访黄莺老师。潘静怡通讯员摄
二、破茧成蝶,坚守热爱
戏曲之路从非坦途,淮海戏的学习更是充满挑战。团队在交流中感受到,黄莺口中的“难”具体而真切:淮海戏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腔随情转”,一个看似简单的拖腔要兼顾气息与情感,她常常对着乐谱反复练到嗓子发紧;身段动作里的“云手”“台步”看似轻盈,实则需要腰腹力量与身体协调性的精准配合,为了一个亮相动作的利落优美,她曾对着镜子一遍遍调整角度、打磨细节。但这份艰辛从未让她退缩,正如她所说:“每次穿上戏服、站上舞台,听到台下的掌声,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这份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成了她克服困难的底气,也让她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从模仿走向领悟,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三、传承有道,创新求变
谈及淮海戏的当代生存现状,黄莺的思考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她坦言,当下传承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不高,愿意沉下心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演员梯队培养存在断层风险;另一方面,传统观众群体逐渐老化,演出市场萎缩,部分经典剧目因缺乏新观众而难以常演。
面对困境,剧团并未墨守成规,而是主动探索创新路径。团队了解到,他们正尝试在保留淮海戏“方言唱腔、生活气息浓”核心特色的基础上,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音乐上,在板胡、笛子等传统伴奏中加入钢琴、吉他等现代乐器,让旋律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舞台呈现上,运用LED屏、动态灯光等技术,让《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经典剧目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黄莺认为:“创新不是丢根,是给老艺术找新舞台。”她透露,剧团还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戏腔片段、后台化妆、身段教学等内容搬进屏幕,让淮海戏走出剧场,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四、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如何让年轻力量参与到传承中?这是实践团成员尤为关注的问题,而黄莺的建议为团队提供了新思路。她认为,大学生的创意与专业能力正是非遗传承所需的“新鲜血液”:学新媒体的同学可以帮剧团做短视频策划、账号运营,让淮海戏的精彩片段被更多人看见;学设计的同学能将戏曲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脸谱、戏服纹样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书包、书签;而参与非遗调研、志愿讲解等活动,则能让更多人了解淮海戏的历史与魅力。团队成员也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青春力量的加入能为传统艺术搭建更广阔的传播桥梁。
五、寄语青年,薪火相传
交流尾声,黄莺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淮海戏就像一棵老槐树,要想枝繁叶茂,既需要有人守护老根,也需要年轻人给它浇新水、施新肥。”她希望有志于传承的年轻人能“先懂它、再爱它、后创它”,在扎实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让传统与时代对话。

图为队员和淮海剧团演员的合照。潘静怡通讯员摄
此次与淮海戏演员的交流,让实践团成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青春力量,通过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淮海戏等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