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豚跃长江·译路同行”实践小队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助力江豚保护
长江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顶级指示生物,其种群状况直接反映长江健康状况。为助力长江江豚保护,提升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南京审计大学“豚跃长江·译路同行”实践团队开展首次活动,依托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实践基地,于7月2日与3日两天组织开展沉浸式江豚保护科普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近长江江豚,解码生态保护密码。
监测站初体验:解码江豚生存密码
7月2日上午,实践小队带领青少年走进长江江豚监测站。在这里,小队成员辅佐工作人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启江豚科普课堂。从江豚圆润的身形、独特呼吸方式,到依靠声呐感知环境的“超能力”,深入浅出讲解生物学特征,让青少年对江豚的生理构造有了初步认识。接着,结合多年监测数据,工作人员展示江豚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剖析过去因过度捕捞、航运干扰、水污染等导致种群锐减的困境,以及近年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积极转变。同时,着重阐释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顶级指示生物的关键作用——作为顶级捕食者,其种群健康直接反映长江生态链平衡,守护江豚就是守护长江生态根基。青少年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互动热烈。
增殖放流实践:鱼苗入江润生态
2日下午,团队转赴长江增殖放流站。站点内已备好多箱鱼苗。实践小队带领青少年来到亲水平台,工作人员首先介绍到增殖放流是修复长江渔业资源、改善长江食物链的关键措施。随后,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操作规范:双手平稳托住桶身,缓步移至江边,身体微倾使桶身自然倾斜,让鱼苗顺着水流缓缓进入长江,最大程度减少对其的应激影响。青少年们两两一组,协作抬运鱼苗桶。行进中,不时有青少年仍旧好奇的追问着:“这些鱼苗什么时候能长大?”、“鱼苗长大后,能为江豚提供多少食物?”、“可以投放其他的鱼类吗?”小队成员一一解答。到达投放点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将一桶桶鱼苗缓缓放入长江,用实际行动参与长江大保护和生态修复。
净滩行动力行:守护江豚栖息家园
7月3日上午,实践小队伙同青少年志愿者们发起“长江净滩”行动。青少年们身着志愿服,携带清洁工具,对长江岸滩开展拉网式垃圾清理。工作人员同步开展“微宣讲”,结合岸滩垃圾类型(塑料废弃物、水生植物残体等),讲解垃圾污染对江豚栖息地的破坏机制。清理过程中,青少年重点针对易被卷入长江被误食的细碎垃圾、缠绕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累计清理各类垃圾近10公斤。通过对比净滩前后岸滩环境变化,小队成员及青少年志愿者们深刻理解“减少人为污染,就是守护江豚家园”的实践价值。
救护演练实战:争当江豚守护者
活动最后,在水生生物科普馆,工作人员首先向青少年介绍了各种长江原生鱼类,科普十年禁渔、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之后,工作人员开始讲解救护江豚的要点和步骤,青少年们认真聆听,为接下来的救护演练做准备。随后,一场模拟“搁浅受伤江豚”的紧急救护行动即刻展开。青少年们扮演的“救护员”迅速用湿毛巾覆盖江豚模型,用便携式水桶持续浇淋保持皮肤湿润,同时用软垫支撑其体位,避免内脏受压。在团队队员的协作下,“救护员”测量模拟江豚的体长、胸围,检查体表是否有渔网勾勒或螺旋桨伤口,并进行相应的援助措施。
此次“豚跃长江·译路同行”实践小队开展的青少年科普活动,通过监测站体验、增殖放流实践、净滩行动、救护演练实战等环节,让青少年们近距离接触江豚保护工作,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未来,实践小队将继续以实践基地为纽带,用更鲜活的科普、更创新的形式,让“守护江豚”成为跨越年龄的共识,让“长江大保护”的理念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相信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长江江豚的“微笑”会更加灿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将在长江两岸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