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3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桂青研”实践团6名成员奔赴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南宁、凭祥两市,先后走访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信”)、广西贸促会、凭祥产业园的中南大学(崇左)新质生产力产业基地以及友谊关口岸,以青年视角洞察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脉动与发展机遇。

图为实践团合影
实地探访,解码数字丝路新引擎
七月午后的南宁,暑热挡不住成员们探求真知的热情。作为深耕国际经贸领域的高校学子,大家怀揣着对中国-东盟合作纵深发展的责任与思考,渴望在实践中为课堂理论寻找答案。走进中国东信展厅,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上,实时跳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瞬间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从打通运营商壁垒的云通信基石,到深耕八桂的政企数字化,再到“跳出产业做生态”的糖业平台,数字丝路的强劲引擎直观呈现,生动诠释了平台经济优化全链、赋能实体的实践逻辑。随后,实践团转赴广西贸促会,其运营高端峰会平台、提供坚实商事法律服务、精准架设企业“出海”桥梁的成果,让大家对广西“门户与出海口”的战略地位有了具象认知。这份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跨越,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国际经贸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理解规则、尊重差异中搭建共赢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东信展厅参观学习
深度座谈,探索东盟合作新路径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先后与中国东信高管团队、广西贸促会负责人展开深度座谈。在中国东信,企业专家以“简单实用的电饭煲在东盟比高端智能款更畅销”的生动案例,形象说明贴近市场实际的重要性,并点明了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核心:“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提供真正适合当地需求、老百姓用得起的产品和服务”。在广西贸促会,会长杨雁雁率各部门负责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以“南宁倡议”撬动绿色产业链合作、国际商事纠纷高效化解、外资企业创新化服务升级等新机制为切口,全景呈现了贸促会“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的核心职能。一问一答间,成员们对中企出海的真实需求与痛点有了更细腻的触感,也对中国—东盟经贸协作的实践有了全新洞察。

图为团队成员与广西贸促会展开座谈交流
边境考察,见证开放发展新活力
暮色为凭祥的群山镀上金边,团队成员们的脚步踏上了边境热土。在中南大学(崇左)新质生产力产业基地,成员们与技术人员交流着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面向东盟市场的机遇挑战,新技术赋能边境产业升级的实践,丰富了大家对区域产业链布局的认知。行至友谊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国门口岸,成员们了解了其历史沿革,实地参观了繁忙的通关场景,感受到了“通道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陆路枢纽的开放活力。边关的烟火气中,涌动着开放合作的蓬勃活力。

图为实践团参观完凭祥产业园后合影
从展馆跳动的数据巨幕,到座谈室内的精准剖析,再到边关夜色里汽笛长鸣催动的产业洪流,“中国—东盟合作”的恢宏长卷在青年心底一寸寸铺展成可触可感的立体实景。:“一张出口报关单,是制度型开放的缩影;一次纠纷的快速调解,是道路自信在异国他乡的回响。”一位队员感叹到。当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在青年目光里交汇,那一刻,实践团队真正读懂了“开放”二字背后,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胸怀与担当。
此刻,南疆的尘土仍沾在鞋底,却已在青年心里升腾成星辰:制度自信铺轨,道路自信领航,理论自信解题,文化自信搭桥——中国方案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团队成员愿把这份滚烫的“南疆笔记”带回惠园、带向世界,用青春的脚步继续丈量开放前沿,让“中国智慧”为全球化新篇章刻下最年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