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间,一场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的深度调研访谈悄然展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城智潮破倦队”暑期社会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进”的访谈模式,连线武汉多所高校大学生,围绕议题细致展开调研,在同辈视角下探索技术浪潮与学习困局的深层联结。
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队伍,拥有贴近受访者学习模式与心理波动的优势。在线下调研中,队员们通过正式面对面交流,小聚畅谈等方式,穿梭于不同专业与年级之间,将生成式AI使用场景、频率与学业压力感知、动力起伏、倦怠情绪等各种访谈议题层层剥开。与此同时,为突破时空壁垒、丰富样本维度,队员们选择依托线上会议平台,精心营造一对一深度对话线上平台。通过同辈间轻松坦诚的思维碰撞,使受访者在群体共鸣中自然流露心声,催生出无数真实鲜活的观点。
在与不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许多受访者视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效的学习伙伴,它能帮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照亮知识盲区,辅助构建学习框架,将学子从机械重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有效减轻了认知负荷与压力重负;部分学生痛陈过度依赖之害:当过度使用AI完成作业、替代深度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便在无声中磨损,长此以往,“学不进去”的倦怠感滋生蔓延,甚至对学业的掌控力也随之瓦解;更有敏锐者观察到技术催生的效率低下现象,当生成式AI以惊人速度处理信息,担忧落于人后的隐忧已经悄然转化为新型焦虑,间接为倦怠情绪火上浇油。尽管观点各异,多数受访者均有着坚定的共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学生而言,终究是一把需谨慎驾驭的双刃剑。唯有秉持理性,使其真正成为便捷高效的赋能工具而非替代独立思考的捷径,方能在技术洪流中守住学习的独立性,化倦怠为动力,实现学业质量与效能的真正提升。
本次访谈不仅刻画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学业后产生的心理图谱,更彰显了同辈视角在洞察大学生AI体验中的独特穿透力。当生成式AI日益成为大学校园的标配,如何引导学子在高效便捷与深度思考间寻得平衡,在技术助力下避免精神内耗、提升学习热忱,是时代抛给大学生共同的必答题。江城智潮破倦队的探索,正是青年一代对此的主动回应。“同为大学生,我们更能理解学业倦怠背后的真实心理感受,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让这种感受又多了新的思考角度。”实践队成员表示,接下来将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生成式AI影响学业倦怠的具体路径,希望能为同学们合理使用生成式AI、缓解学业倦怠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技术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