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子走进安公社区,“跨域和鸣”奏响民族非遗同心乐章
2025-07-31 来源:跨域和鸣团
东南大学学子走进安公社区,“跨域和鸣”奏响民族非遗同心乐章
6月30日至7月6日,东南大学“跨域和鸣”社会实践团的十余名学生来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安公社区,来探寻和学习这个社区的优秀治理方案,融入当地居民生活日常,为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治理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以“指尖非遗,融情共创”为主题,将传统非遗手工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精心设计三场大型活动,包含艾草锤,视频剪辑,泥塑,金箔画等内容。为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探索了一条以文化为媒、科技为翼,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径。
“大家看,这是我刚做的视频,背景音乐还是我自己配的!”7月2日下午,在安公社区的活动室里,60多岁的社区居民阿姨举着手机,屏幕上播放着一段由制作艾草锤、跳养生操的照片和社区风景组成的短视频。她略带自豪地向身边几位还没掌握要领的“老同学”传授经验,俨然一位“课代表”。
这堂特殊的“数字体验课”,是东南大学“跨域和鸣”社会实践团系列活动的第一场。起初,团队成员宋恩贝同学还有些担心:“我们准备的活动又是做手工,又是带运动,还要教手机应用,不知道叔叔阿姨们会不会觉得太复杂,不感兴趣。”
出乎她意料的是,活动通知一经社区发布,不到半天,所有名额就被一抢而空。活动现场,大学生们首先带领居民制作融合了民族纹样元素的艾草锤。一时间,活动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清香,在宋恩贝同学讲解完后,大家一边揉捏、缝制,一边交流着家长里短。
艾草锤制作完成后,实践团成员白金艳同学便当起了“教练”。她播放起舒缓的音乐,带领大家手持自己刚做好的艾草锤,跟着节拍轻轻敲打肩颈、手臂和腿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清脆的敲打声和着音乐,伴着居民们的笑声,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养生活动图景,也奏响了安公社区“同心”乐章的第一章节。
一番活动下来,大家不仅身体舒展,手机里也拍下了不少照片和视频片段。这正是实践团设计的下一个环节——“视频剪辑课”。李敏婧和其他志愿者同学“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使用手机剪辑软件。“这个按钮是剪切,这个是添加音乐……”他们耐心讲解,反复演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阿姨兴致勃勃地将制作艾草锤和跳养生操的片段剪辑在一起,还成功为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作品配上了音乐。“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学会做这个时髦玩意儿。以后社区搞活动,我都能给大伙儿拍视频了!”她兴奋地对记者说。
将现代科技融入社区生活,只是实践团的第一步。他们深知,对于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而言,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深层根基。
在另一场名为“指尖上的民族韵”的泥塑亲子活动中,团队成员黄文智同学带来了孩子们喜爱的“哪吒”和“奶龙”两大国产动画IP。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在讲解完大致的流程和渊源以后,“小朋友们,我们今天来给哪吒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好不好?”黄文智同学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在张浩宇,黄文智两位志愿者同学的带领下,拿起黏土,参照着“哪吒”和“奶龙”的形象,在家长的协助下捏出了属于自己的泥塑。后来,又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为泥塑涂上藏族的红黄蓝、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纹样、彝族的黑红黄等色彩。
“你看,我给哪吒穿上了我们彝族的衣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小朋友举起自己的作品,开心地向实践团的哥哥姐姐展示。他的妈妈在一旁感叹道:“平时工作忙,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做手工。这种形式特别好,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比在书本上看来得生动多了。”
活动间隙,实践团的成员还帮忙整理了社区的图书文化角,在了解完整的社区背景以后,化身社区文化角的“讲解员”。他们指着展柜里精美的藏族银饰、维吾尔族瓷器、彝族牦牛角绘等手工艺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格萨尔王”的英雄传说、阿凡提的智慧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器物和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团队负责人李敏婧同学表示。通过 “与子同袍,以器载道,以言传魂” 三重渗透,将两千年前的战歌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温情实践,真正实现“衣袍有形,同心无界”。
如果说前两场活动是“预热”,那么将非遗、民族英雄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英雄铸魂”金箔画创作,则将整个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现场,主讲同学马宋琰从土家族彭翼南抗倭与摆手舞的演变讲起,再到回族郑和下西洋与开斋节的航海祈福,维吾尔族音乐家阿曼尼莎罕整理《十二木卡姆》的传奇,以及藏族格萨尔王的史诗……一个个英雄故事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居民。
随后在讲解完大致的做法后,社区的大小朋友以及志愿者同学都在纸上开始细致地刻画藏于心底的那个图案。铺开金箔,灯光下的图案渐渐清晰:龙腾万里的壮阔,凤舞九天的灵动,蝶恋兰花的温婉,竹林熊猫的憨态……大家说,这是英雄精神的模样——龙腾像边疆英雄守护国土的豪迈,凤舞似巾帼英雄柔韧不屈的风骨,蝶恋兰花是英雄们守护的家园盛景,竹林熊猫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恰如各民族对天地的敬畏、对家园的热爱。
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情感与精神的共鸣。实践活动也并非高校对社区的单向“给予”。活动尾声,安公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赵登强与大学生志愿者合影时鼓励道:“大学生们把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带到基层,用新颖的方式激活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这种深度的校地互动,是社区治理和民族团结工作非常需要的创新力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为社区工作注入青春力量!”
“金粉落处,文化生根。东南学子,引路情真。细述瑰宝,巧授艺新。童趣银发,慧启同欣。熔金妙技,余温暖心。感念辛劳,赠此良辰,手泽生春,记忆长温。”活动结束后,参与的阿姨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小诗送给实践团。
看到这首诗,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感动。以心换心,这说明我们的用心被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接收到了。”带队老师、东南大学沙木西亚老师总结道,“学生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也亲身触摸到了安公社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堂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