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学院北京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学工办/团委辅导员郭鹏越、高依敬的带领下,前往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学习实践。
中建一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深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推进投资运营、工程建设、设计科研和战新业务协同发展,致力于成为集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为一体的高端专业运营商。中建一局累计荣获多项国家级工程奖项,包括詹天佑奖二十余项、鲁班奖近百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31项。2016年中建一局凭借首创的5.5精品工程生产线,荣获中国政府质量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成为中国建设领域荣获该奖的首家企业。2017年中建一局荣获“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第一名;2022年荣获俄罗斯建筑领域最高奖项——俄联邦最佳竣工工程奖。
厚植行业根基,强化校企联动
会前,实践团参观了中建一局“品质·先锋”展厅。师生们通过历史影像、图文资料、工程模型以及多形式数字展示,系统回顾了中建一局自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作为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中建一局建成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炼油厂等重大工程,在新中国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国家建筑工程部和全国建筑工会授予“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称号。中建一局以“一排头、五领先”为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建筑旗下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不断追求经营质量、品牌影响、创新成效、治理体系和人才效能的全面领先。通过参观,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中建一局作为领军企业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
随后,实践团与中建一局开展座谈进行深入交流。参与本次座谈会的有学院校友: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技术质量中心总经理、岩土工程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刘卫未和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技术部经理、土木工程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严昭君。同时,参与座谈会的还有中建一局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王瑒、中建一局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潘熙、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人力资源部业务经理杜洪昌。
座谈会上,王瑒副总经理详细介绍了中建一局的整体发展情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计划等内容。刘未卫、严昭君等与会校友也分享了自己在中建一局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心得。他们谈到,自己毕业后就到一局工作,在这里收获成长非常大,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面对挑战、总结教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尤其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校友们提到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锤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与领导力,并与团队共同突破技术和管理的瓶颈。
实践团的同学们听到这些宝贵经验后深感启发,未来的职业道路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更是对责任、挑战和创新精神的深刻理解。许多同学表示,通过与校友的交流,大家对中建一局的历史和企业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尤其是对于工匠精神内涵和未来工程师成长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城市建设事业也有了更高涨的热情。
探访行业前沿,研习匠心之道
会后,实践团在杜洪昌经理的带领下前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的颐堤港二期项目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切身感受中建一局“先锋精神”引领下的一线建设风采。
颐堤港二期项目体量庞大、结构功能复杂、设计独具匠心,建成后将与颐堤港一期工程组成约86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功能涵盖办公、商业、酒店、娱乐及配套。该项目建成后将正式更名为“北京太古坊”,标志着太古坊品牌在内地市场的首次亮相。颐堤港二期JT627地块项目副书记冯辉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数字化施工管理技术,以及将“折纸”“海浪”“羽毛”等极具艺术性的设计理念精准转化为建筑实体的复杂施工工艺。在紧张有序的施工现场,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建筑施工的真实场景,领略了“工匠精神”对建筑品质追求的精髓。
在本次寻访中建一局的实践学习中,实践团溯源“国家队”辉煌历史、与企业管理层深入座谈、同优秀校友真诚对话、赴项目一线沉浸体验,深刻体悟到大国工程铸就的每一座丰碑,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将“先锋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匠心与奋斗。实践团将持续学习传承中建一局“先锋精神”及其内蕴的工匠精神,磨砺专业技能、涵养工匠之心、锤炼担当之志,以精益求精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投身未来建设,为锻造更多彰显中国品质的时代建筑精品贡献青春力量!
文|郑丹婷
图|王凯雯 苏柏源
指导老师|郭鹏越 高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