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彩绦绕指传巧艺,京韵盈发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彩绦绕指传巧艺,京韵盈发润童心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苗育穗,筑梦同行”服务实践团课堂纪实

  7月的沙坪坝区凤凰山社区“微型少年宫”里,彩绦飞舞,笑声阵阵。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苗育穗,筑梦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正带领社区儿童开展一场以“彩绦绕指,京韵发间”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在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用双手触摸京剧文化的肌理,让千年国粹在指尖绽放新的光彩。

  京剧探秘:解锁国粹的“颜值密码”

  “京剧里的穆桂英,为什么头戴那么华丽的盔头呀?”活动伊始,志愿者抛出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孩子们了解到京剧作为“国粹 的深厚底蕴——它融合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而盔头作为传统头饰,是角色身份的“说明书”:生行盔头简洁大方,旦行华丽精美,净行装饰夸张,丑行自带“滑稽标记”。

  当讲到穆桂英的盔头“藏着巾帼英雄的气势”时,孩子们纷纷瞪大了眼睛。志愿者顺势引出本次活动的核心:“今天我们要做的发箍,就是京剧盔头的‘迷你童趣版’,让大家把京剧的美戴在头上!”生动的讲解让抽象的传统艺术变得可触可感,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京剧世界的窗户。

  (课堂现场 实践团成员蒋昕益供图)

  指尖创作:把“盔头”变可爱

  “现在,我们要用扭扭棒、绒球这些小材料,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京剧发箍!”随着志愿者一声令下,手工制作环节正式开始。桌面上,发卡、彩色扭扭棒、绒球、胶水整齐排列,等待孩子们的创意改造。

  孩子们跟着步骤一步步尝试:先用扭扭棒沿发卡缠绕出基底,再将多余部分绕成“棒棒糖”形状的装饰——有人做了七个,说要像北斗七星;有人做了九个,笑称是“长长久久”。接着,大家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小糖果”粘在发卡上,再把对折剪开的扭扭棒弯成小尖角,顶端粘上绒球,仿佛给发箍戴上了“小皇冠”。最后,点缀上珍珠和彩色绒球,原本普通的发卡瞬间变成了带着京剧韵味的“迷你盔头”。

  “你看我的像穆桂英的凤冠吗?”“我的上面有‘小绒球士兵’!”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展示创意,志愿者在一旁帮忙调整角度、加固粘贴,教室里满是专注与欢笑。

  (实践团成员帮助社区孩子完成京剧盔头制作)

  传承之乐:让老传统“活”在日常

  活动尾声,最令人期待的“最佳创意奖”评选开始。孩子们戴着自己制作的发箍上台展示,有的活泼地转着圈,让绒球轻轻晃动;有的认真介绍设计灵感:“我这个是‘美猴王发箍’,上面的尖角是金箍棒变的!”最终,一个缀满彩色绒球、造型灵动的发箍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制作者开心地接过了奖励玩偶,脸上满是自豪。

  “原来京剧不只是在戏台上,还能戴在头上呀!”一位小朋友摸着发箍笑着说。志愿者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感慨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觉得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可以亲手创造、日常相伴的美好。当他们戴着自己做的发箍出门时,就是在悄悄传播京剧的美。”

  (社区儿童展示盔头制作成果)

  此次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京剧文化的肌理,更让“传统”与“日常”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正如活动初衷:当京剧元素从戏台走向发间,当老技艺变成小创意,传统文化便在青少年的心中扎下了根,等待着在未来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合影 实践团成员曹雨萌供图)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5年7月10日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人居环境焕新颜 乡村振兴展画卷
  • 人居环境焕新颜 乡村振兴展画卷
  • 7月21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实践基地开展“人居环境焕新颜,乡村振兴展画卷”志愿实
  • 07-21
  • 青春志愿理书香 湘阴文化焕新光
  • 青春志愿理书香 湘阴文化焕新光
  • 7月20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湘阴县实践基地,组织了一场名为“书海拾光,志愿同行”
  • 07-2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