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苗乡文化基因——华中农大学子助力融水非遗活态传承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非遗工坊里,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作品正诉说着苗族迁徙的历史故事。2025年7月3日至13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8名学子深入这座"百节之乡",开展为期10天的文化调研,用青春视角探寻苗族非遗的当代传承之路。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振兴、促进非遗保护的政策背景下,这支实践团队通过数字化记录、创新传播等方式,为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来柳州怎么能不吃螺蛳粉,探苗寨怎能不品牛鳖汤。7月4日,云上苗乡践团队刚抵达这座"螺蛳粉味小镇",便被空气中弥漫的酸辣香气唤醒。团队队长(柳州本土人)推荐的叉烧螺蛳粉让大家见识了螺蛳粉的另外一种形态。螺蛳与猪骨熬制的红亮汤底,铺满酸笋、腐竹、花生和配上酱香浓郁的叉烧肉。初尝一口,汤的鲜醇与酸笋的酸爽瞬间引爆味蕾,米粉裹挟着香辣汤汁,辣得酣畅却停不下筷。搭配上已经被汤底浸满的炸蛋,完美诠释了柳州人"鲜、酸、辣、爽"的饮食哲学。这碗非遗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柳州烟火气的鲜活注脚。

廖盈 摄
(图为柳州螺蛳粉)
社会实践最后一天,苗族人民热情邀请实践团品尝苗寨地道美食。那道裹满香料与绿叶的鱼最先吸引目光,浓郁香气中带着独特草木香,据说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调味智慧。特色米饭黑黄交织,搭配咸鸭蛋、肉片、肉肠,拌上生菜一卷,多种口感在舌尖绽放。最令人难忘的是那碗"百草汤",这道苗族待客佳品不仅风味独特,更具有消炎解表、健胃消食等功效。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些美食让我们尝到的不只是美味,更是苗家人把日子过成诗的浪漫。”舌尖上的文明交响在柳江畔的烟火里,苗族人的特色美食与汉家的稻米共舞,螺蛳粉的酸辣激荡着远古"柳江人"的食螺记忆,牛瘪汤的百草苦香沉淀着苗岭药膳的智慧。这一碗粉、一盅汤,是苗族与多民族在柳州大地上用味蕾书写的共生诗篇——酸笋发酵了时光,辣油点燃了交融,每一口都是山水与人文的缠绵。

宁水仙 摄
(图为品尝苗族特色美食)
技艺里的文化密码
在梦呜苗寨的芦笙作坊里,队员们见证了这项古老技艺的延续。匠人们手持特制工具,将精选竹材烘烤弯弧、精准錾刻音孔、嵌调黄铜簧片,每个动作都凝练着代代相传的章法。"老辈人说,芦笙曲里有蚩尤老祖的脚步声,有清水江的波涛声。在亲切的交谈中,成员们深入了解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传统节庆习俗、婚嫁礼仪等生活习俗。一位阿婆展示了亲手绣制的苗绣服饰,针脚细密,图案精美,讲述着苗绣背后的家族故事;年轻的苗家姑娘则演示了芦笙吹奏技巧,悠扬的乐声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李铮 摄
(图为芦笙歌舞和苗族蜡染)
银光里的民族智慧
在银饰作坊,队员们被苗族银匠的精湛工艺所震撼。银匠们用小巧的锤子、钳子和锉刀,将银料打造成精美饰品。据介绍,苗族人认为银能驱邪避灾,带来好运。当地政府通过资金补贴、建立传习所、举办文化节等方式,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7月10日,团队还参与了"良双闹鱼节",在清澈溪水中与村民争抢活鱼,寓意"年年有余",亲身感受苗族民俗的独特魅力。这些举措正是响应国家"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蒙初 摄
(图为苗族银饰和闹鱼节)
群众感言:
“华中农大的学生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苗绣、芦笙这些老手艺‘活’了起来!他们不仅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技艺,还帮我们开直播、做设计,让山外的世界看到苗文化的魅力。现在寨子里的银饰作坊订单多了,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学手艺,这就是乡村振兴最实在的变化!”——融水县非遗工坊银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