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尔玛传薪火,羌风筑梦行”民族文化队,分别走进北川幼儿园和禹龙社区与健康科普基地一同,开展文化教学与健康科普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当地儿童的健康意识与急救能力。
传唱《玉盘》传文脉 互动教学启童心
北川幼儿园教室内,民族文化队志愿者们以一首名为《玉盘》的歌曲为载体,开启了文化教学活动。考虑到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志愿者们先播放了歌曲视频,让孩子们通过画面和旋律建立初步认知。视频中,悠扬的曲调搭配富有民族特色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视频结束后,志愿者们逐句教唱,同时编排了简单的手部舞蹈动作配合歌词节奏。志愿者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模仿动作,原本抽象的歌词变成了具象的肢体表达。经过30多分钟的互动学习,孩子们已能跟唱歌曲主干部分。最后,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全场响起整齐的合唱声,稚嫩的嗓音与轻快的手势交织,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
科普健康知识 趣玩活力游戏
同一时间,禹龙社区的活动现场同样热闹非凡。30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参与活动,民族文化队将健康科普与趣味游戏相结合,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健康课堂”。
活动以肥胖知识宣讲拉开序幕。主讲人通过图片对比,直观展示了肥胖对身体的影响。她详细介绍了四种肥胖判定方法:身高推断法中,男性标准体重为身高(厘米)减105,女性为身高(厘米)减110,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法中,BMI≥28属于肥胖,24.0-27.9为超重;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可判定为中心性肥胖;腰臀比值中,男性>1、女性>0.85也提示肥胖风险。主讲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着肥胖的风险,并结合《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说明我国成年人超重占比34.3%、肥胖占比16.4%,强调从小养成健康习惯的重要性。随后的“筷子传递”游戏将现场气氛推向小高潮。志愿者们准备了筷子,让小朋友们分组比赛传递筷子。设计该游戏是为了呼应肥胖预防中“增加能量消耗”的要点。
急救知识宣讲环节,主持人重点讲解了心肺复苏(CPR)操作。她指出,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急救黄金时间,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模拟人演示环节,主持人分步讲解操作要点: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成人按压深度需大于5厘米,频率保持在10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主持人在上面示范,队员们在下面帮忙纠正小朋友们的动作。
除了心肺复苏,主持人还讲解了气道异物梗塞急救方法。队员们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时提到,遇到气道部分阻塞且能咳嗽的患者,应鼓励其自主排痰;若患者无法发声或呼吸,需从背后环抱其腰部,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向内向上挤压。现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对一练习手势,确保动作规范。
“运动猜猜猜”游戏中,志愿者请小朋友上台做出跑步、游泳、跳绳等动作,让小朋友们抢答运动名称,加深对“适度运动有益健康”的理解。而“进食大作战”游戏则通过夹乒乓球来达到锻炼目的。
实践砺才干 服务暖基层
此次系列活动是民族文化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队通过深入北川开展活动,既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种“学以致用”的实践模式,不仅丰富了“三下乡”活动的内涵,更推动了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基层服务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