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长江师范学院长江科创学院师生一行30余人赴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开展“非遗文化进乡村”主题研学活动。在龙潭镇文化站,市文化遗产“龙潭八牌锣鼓”第7代传承人,为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揭开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千年传承密码。
千年技艺溯源唐宋 锣鼓声中见匠心

“龙潭八牌锣鼓”始于唐代,是巴渝地区锣鼓艺术的集大成者。第7代传承人现场讲解,其核心乐器由“鼓、碗锣、包包锣、大锣、钹”五类组成:鼓为指挥中枢,碗锣点睛提神,包包锣控节奏脉络,大锣定基调框架,钹添气势磅礴。尤为独特的是其“小50大90”的演奏法则——小锣直径50厘米,音色清越如风铃;大锣直径90厘米,声如雷霆震四方。二者一轻一重、一急一缓,配合“80个点子密集排列”的技法,形成“出牌长、点子密、金鼓齐鸣”的视听盛宴。传承人边演示边解说:“锣鼓点子要像流水一样,既要连贯又要分清层次,这是千年传承的智慧。”

师生共奏传承之音 非遗课堂焕发新活力
活动现场,传承人演奏经典曲目《金鼓催春》,鼓点铿锵、锣钹交响,将师生带入千年前的巴渝民俗场景。随后,刘盛卿、牛一璞、李宗玲等五位同学主动参与互动,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锣鼓演奏。刘盛卿手持鼓槌,尝试以鼓点指挥节奏,却因用力过猛险些“带偏”团队;牛一璞专注敲击碗锣,力求清脆音色,却因紧张将碗锣敲出“跑调”声;李宗玲则与同学配合,用包包锣控制节奏变化,虽动作生疏却配合默契。现场师生笑声与掌声交织,传承人笑称:“这五位同学是‘锣鼓少年团’初代成员,未来可期!”

此次研学活动是长江师范学院“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延伸。龙潭镇文化站负责人透露,未来将与高校共建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开设锣鼓技艺选修课、组建大学生锣鼓队、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形式,让更多青年接触非遗、爱上非遗。第7代传承人感慨:“看到年轻面孔对锣鼓感兴趣,我心里特别踏实。非遗传承不能只靠老一辈,更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活力。”

长江科创学院代表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思政课”。学生刘盛卿在体验后坦言:“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