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长江师范学院长江科创学院30余名师生走进涪陵区锣鼓镇德胜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与青春赋能”主题讲座活动。德胜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春以村会议室为“讲台”,用方言、数据和产业案例,为师生上了一堂“没有PPT却有泥土香”的乡村振兴课,并现场回应学生提问,直言“乡村缺网络直播人才,期待大学生帮我们卖樱桃”,引发师生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共鸣。

书记“土味课堂”揭秘致富经:土地入股+机械化=集体增收
“全村1200亩地,以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在全归村集体统筹!”陈小春一拍桌子,指着墙上挂的德胜村产业规划图,向师生介绍“土地集中经营”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集体统一规划种植水稻、蔬菜,并引进有机肥料加工厂、樱桃基地等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2023年集体毛收入80多万,纯收入10多万,年底按股分红,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他话音未落,学生宋仕伟提问:“书记,土地集中后,村民是否担心收益风险?”

陈小春笑着回答:“我们签了合同,保底分红+利润二次分配,去年分红最高的农户拿了8000多元!”他补充道,村里还引进无人机播种、收割机收割,机械化率超70%,“以前10个人干一天的地,现在1台机器2小时搞定!”
学生“灵魂拷问”直击痛点:缺人才、缺网络、缺品牌
讲座中,学生王彬宇抛出“犀利问题”:“书记,德胜村农产品这么好,为什么没在电商平台火起来?”陈小春眉头一皱,坦言:“缺直播人才!村里老人会种地,但年轻人全进城了,去年我们想卖樱桃,结果没人会拍视频、搞直播,最后只能低价卖给批发商。”他话锋一转,望向台下学生:“你们大学生会玩抖音、懂直播,要是能帮我们卖货,村里樱桃管够!”

学生陈文翔追问:“品牌包装呢?德胜村樱桃有名字吗?”陈小春一拍大腿:“这就是短板!我们樱桃甜度高,但没包装、没商标,只能当‘地摊货’卖。”他当场承诺,若学生能帮村里设计品牌、策划直播,村里可提供实习岗位和销售分成。
书记寄语青年: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
讲座尾声,陈小春从口袋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我们德胜村产业有基础了,但缺人才、缺技术、缺创意。”他指着台下学生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活!你们学计算机的,能不能帮村里搞个电商小程序?学设计的,能不能帮樱桃设计包装?学营销的,能不能教老人直播?”

学生宋仕伟举手回应:“书记,我们暑假可以来实习!”陈小春大笑:
“好!乡村振兴就是你们的战场,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比写在纸上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