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下午3时,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一场聚焦羌族水磨漆艺传承与创新的活动举行。活动邀请第七届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通过作品展示、工艺分享、互动体验等环节,推动这一省级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融合,吸引众多高校及非遗爱好者参与,助力古老技艺焕发现代活力。
活动伊始,第七届非遗传承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技艺骨干朱红志,围绕各类水磨漆艺作品展开深度讲解。在陈列区,一只经蜂蜡封口的葫芦成为焦点,传承人拿起葫芦介绍:“蜂蜡封口是水磨漆艺里的传统技法,这层蜡就像时光的封印,把葫芦里的蜜香牢牢锁住,凑近闻,还能感受到自然的清甜。” 旁边,用特殊植物叶子为原型创作的茶壶同样引人注目,叶子纹理在漆艺呈现下,看得见却难以触摸,独特质感为品茶增添了别样意趣。
展台上,车挂件、茶杯等实用器物有序摆放,兼具美观与实用性,而首次融入现代工艺并斩获金奖的古琴,更是将传承脉络清晰展现。“这是漆艺传承的第七代创新,我们把千年水磨漆技法,和现代声学设计、审美需求结合,让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传承人谈及这把古琴时,眼中满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自豪。从传统漆器到多元文创品,水磨漆艺正打破边界,走进日常。
在作品展示区,直径约两米的大圆盘《四川水文图》震撼亮相。圆盘以红色绘就河流脉络,金色标识水井位置,由古羌水磨漆团队携手中央美院共同创作。“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作品,展现四川地域文化,也让大家看到非遗和专业艺术院校碰撞的可能性。” 传承人解释创作初衷。为让非遗更贴近大众,团队在保留八十余道传统工序精髓基础上,优化制作流程、选用更易推广的材料,降低作品成本,让这类兼具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的作品,能走出传习所,走向更广阔市场。
互动体验环节,“漆艺书签绘制” 区域人气高涨。在第七届非遗传承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技艺骨干朱红志指导下,参与者手握漆笔,专注于空白书签。他们先以流畅线条勾勒轮廓,或摹仿传统漆艺纹样,或大胆设计新颖图案,随后细致填充色彩,在红与金、棕与黑的交融中,感受漆艺创作从粗犷到细腻的转变,体悟这门古老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年轻学子们的热情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也让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成为非遗文化交流的新阵地,架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沟通的桥梁。
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逾千年,其制作涵盖雕刻、水磨、绘制等八十余道工序,是精细木作、雕刻、书法、美术与漆艺的天然融合。截至目前,该技艺已培训学徒30余人,累计为数所高校院校超800人次学生开展教学,带动300余人就业,实现旅游收入1800余万元 。此次传习所内的活动,是水磨漆艺传承推广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展示作品、分享工艺、互动体验,让古老漆艺从 “博物馆里的技艺”,转变为 “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 的文化符号。
从蜂蜡封口葫芦的传统韵味,到融合现代工艺古琴的创新表达;从与中央美院合作的艺术圆盘,到人人可参与的漆艺书签,羌族水磨漆艺正以开放姿态拥抱现代生活。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传习所作为重要阵地,持续汇聚各方力量,让千年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既守住文化根脉,又绽现全新活力,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 “北川样本”,也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无限可能。
通讯员:何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