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战术分队参观了青岛山炮台遗址。
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的瞭望台,恰似一枚嵌入城市肌理的历史印章。凭栏远眺,黄海的波涛与市区的楼宇在此交汇,海风掠过耳畔时,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炮管震颤的余音。那尊指向海面的德国克虏伯炮,炮口直径仍保持着 1910 年的角度,青铜炮身上的编号 “K1897” 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见证着青岛山从军事要塞到革命据点的沧桑蜕变。
沿着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阶下行,环形坑道的入口隐在茂密的松柏间。坑道内壁的混凝土仍保留着当年施工的纹理,专家考证这些工事始建于 1899 年德国占领时期,后经日军改造,最终成为同盟会胶东分部的秘密活动基地。坑道中段一处岔路口,墙壁上的弹孔呈 45 度角嵌入砖缝,工作人员介绍这是 1910 年深秋起义计划泄露后,革命志士与清军交火的痕迹 —— 当时三名负责销毁机密文件的会员在此阻击追兵,用仅有的两支手枪拖延了两小时,为其他同志转移争取了时间。
坑道两侧的展墙按时间线铺展着历史碎片:1909 年同盟会会员徐镜心来青联络的亲笔信复印件,信纸边缘有海水浸泡的晕染痕迹,据考证这封信是通过商船水手秘密传递;1910 年 4 月秘密会议的签到簿照片,二十三个名字中有七个在后来的起义中牺牲;还有一张同盟会会员在炮台掩体后拍摄的合影,背景里隐约可见堆放的煤油桶,正是这些容器既用于储存燃料,也被改造成藏匿弹药的伪装。

主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里,那支锈迹斑斑的比利时造 FN 手枪格外醒目。枪身编号与青岛档案馆藏《庚戌胶东起义案档案》中记载的 “叛匪军械清单” 完全吻合,考证为起义领袖陈干当年使用的武器。旁边玻璃罩内的革命传单,纸张纤维经检测含有本地芦苇成分,说明是在胶州湾沿岸秘密印制。传单上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八个字的笔迹,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字体比对高度相似,印证了当时革命宣传的统一部署。
转过展柜拐角,一组复原场景重现了当年的秘密集会:昏暗的地下空间里,七盏煤油灯悬挂在坑道顶部,灯光下摆放着青岛地形沙盘和起义日程表。蜡像人物中,身着清军军服的年轻军官格外显眼 —— 他是时任炮台守军哨官的赵象阙,出身胶州士绅家庭却毅然加入革命,利用职务之便为同盟会提供军火。史料记载,起义计划泄露后,赵象阙假意协助清军搜捕,实则将大部分弹药转移至崂山道观,这些武器后来成为 1911 年辛亥革命山东独立时的重要战力。
在烈士纪念区,黑色花岗岩纪念碑上的十四个名字被精心镌刻。最左侧的 “刘溥霖” 三个字旁,嵌着一块从其故居移来的青砖。档案记载这位 28 岁的青州人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三十余种酷刑仍坚贞不屈,1911 年春就义前留下绝笔:“身可碎,志不可夺;血可流,名不可灭。” 纪念碑前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 1983 年施工时发现的一枚铜质印章,印文 “胶东革命同志会” 六个篆字清晰可辨,经鉴定为当年起义组织的秘密印信。
夕阳西沉时,白发老者的身影在纪念碑前拉得很长。他从帆布包里取出的老照片已经过塑,画面中穿军装的年轻人站在炮台旁,胸前徽章隐约可见 “胶澳镇守使署” 字样。“祖父赵锡九当年是炮台的军械库管理员,” 老者指着照片说,“1910 年深秋搜捕时,他把十箱子弹藏进了炮管夹层,清军搜查三次都没发现。” 老人抚摸着纪念碑上的名字,“这些人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放在今天都是大学生,却敢用命去拼一个看不见的未来。”
暮色中的炮台渐渐沉静,远处灯塔的光束扫过百年炮管,与坑道里不灭的长明灯遥相呼应。山脚下新建的青少年研学中心里,一群中学生正在临摹革命传单上的字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百年前煤油灯下的书写声在时空中重叠。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公园通过 “沉浸式情景剧”“文物修复体验” 等项目,让红色记忆有了更鲜活的传承载体。
下山时回望,青岛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成剪影,那尊百年炮管依旧指向黄海。海风再次掀起红旗,旗角拂过纪念碑基座的刻字 ——“1910-2023”,两个年份之间的破折号,恰如这段红色记忆的延续。那些藏在弹痕里的热血故事,早已越过胶州湾的波涛,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