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福建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正在各地陆续展开。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荣光”实践队46名师生走进屏南县龙潭村四平戏博物馆,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屏南四平戏传承实践活动,向四平戏国家级传承人陈秀雨学习传统戏曲技艺,创编防诈主题短剧《四平戏里话防骗》,探索非遗文化创新传承新路径。
图为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团长陈官购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四平戏博物馆。陈佳皇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陈秀雨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同学学习四平戏。陈佳皇 施煌 摄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金融防诈知识与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用乡亲们熟悉的戏腔讲防诈知识,让老技艺解决新问题!”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张周洁手持新编剧本说道。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张周洁分享学习感悟。施煌 摄
抵达次日,团队即在龙潭村戏院为留守老人和儿童进行首演。“诈骗手段千般变,乡音一曲护周全!”实践队员李婧煖的开场白道出了创新实践的初衷。演出采用“戏曲讲解、互动问答、趣味游戏”的多元形式,并特别为留守儿童开设双语人民币识别课堂及防诈华容道游戏,同步发放防诈手册及四平戏脸谱文创产品。据了解,活动前期,团队还与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龙潭村党支部开展了专题学习研讨及共建签约,深入走访村民游客收集非遗传承建议。
图为实践队员们首演防诈短剧《四平戏里话防骗》。施煌 摄
图为实践队员们为留守儿童开展了“认识人民币”小课堂和趣味小游戏。施煌 摄
图为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与龙潭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
并举行校地党支部共建签约仪式 陈佳皇 摄
7月4日,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实践队赴屏南县仙山学习馆开展红色研学。实践队员们运用四平戏“一人主唱、众人帮腔”的独特表演形式,展演抗战主题剧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志平开展“铭记抗战历史・传承苏区精神”思政课,讲述屏南苏区军民抗战事迹。实践队员宁菲分享道:“四平戏的帮腔艺术让我感受到人民团结的精神,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队员们展演改编的抗日题材四平戏片段。施煌 摄
据了解,实践期间,实践团队创新运用了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发扬传统戏剧,创新“戏曲+防诈骗”的演绎形式,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实践,为四平戏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团队还组织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读书分享会及“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自信”英语角,引导学生用双语探讨屏南文创案例。
图为英语角活动现场。陈佳皇 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京华表示:“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校地合作、学科交叉、短视频直播等创新形式,不仅拓展了非遗传承的现代表达方式,也为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后期,我们还将开展国家非遗四平戏‘戏曲进校园’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青春创意与传统智慧的碰撞中,四平戏这一古老艺术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