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促发展 沂蒙山区走出"绿色增收"新路子——山东农业大学团队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走进沂蒙山区费县的板栗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将收获的板栗送入新建的酿酒作坊。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板栗经过深加工后,酒糟用来培育食用菌,菌渣又变成有机肥还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多亏了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同学们带来的好点子,现在我们的板栗身价翻了好几番!"种植大户王大叔高兴地说。
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沂蒙山区12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团队负责人曲铭宇同学介绍道:"我们走访了1028户农户,发现山区农业发展面临三大痛点: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内循环+链式转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栗-酒-菌-肥"循环系统为例:
1. 板栗深加工:开发特色栗酒,提升产品附加值
2. 酒糟再利用:培育高价值食用菌
3. 菌渣变废为宝:加工成优质有机肥
4. 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提升板栗品质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该模式的农户年均增收达32.7%,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45%。"团队成员郑凯明同学拿着最新的调研数据说。团队不仅带来技术,更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他们开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已培训267名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小刘参加培训后,带领村民成立了生态农业合作社,"现在我们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目前,这套"沂蒙模式"已在周边3个县区推广,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做法,为我们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创新到实践落地,团队用科技的力量为沂蒙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农业更绿色,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在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他们的脚步仍在继续.....
作者:刘梦瑶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