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 彩云追月映古今,师道传韵探非遗——彩云追月实践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0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探寻傣族非遗文化,传承民族智慧结晶。彩云追月实践队怀抱对非遗文化的向往,前往西双版纳景洪市,走进村落与学院,思考探索非遗传承在现代教育中的发展机遇。
 

图为实践队到达实践地合照。赵宇果供图

2025年2月17日,实践队在嘎洒镇曼娈典村展开实地调研,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儿甩的傣锦传习所,深入当地手工业合作社村民家中,对当地村民和往来游客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提及傣锦的传承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驱动,但动力日渐衰减,同时面临传承人群老龄化,青年一辈学习傣锦制作技艺的意愿不强的问题。

图为实践队在玉儿甩傣锦传习所的合照。赵宇果供图

当地村民家中多保留有织布机,但独立从事傣锦纺织的人数较少。当地设立傣锦手工合作社,集中傣锦技艺传承人,这是有益于保护傣锦技艺传承的良好举措。


图为与曼峦典村村民玉奶奶的合影。赵宇果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们体验傣族织锦。赵宇果供图
 
2025年2月18日上午,实践队队员前往依温柴烧傣陶工作坊,采访慢轮制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依温,了解到当地傣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授,同时与当地的幼儿园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相关的活动和讲座。此后,实践队队员们对傣陶制作进行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依温柴烧傣陶工作室。赵宇果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们体验傣陶制作。赵宇果供图

2025年2月18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当地公共教育机构——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在博物馆,实践队队员们重点研究了傣锦傣陶的展区,了解傣锦傣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实践队队员通过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地游客等方式收集掌握了许多在展厅文本中所没有的数据资料。
 

在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民族博物馆。赵宇果供图
 
2025年2月19日,实践队前往景洪市非遗民俗展馆进行参观学习,认识到了形态各异的傣陶手工品。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非遗民俗展馆。赵宇果供图
 
2025年2月20日,实践队来到傣族村寨勐景来,跟随导游的讲解了解村落中的傣族非遗技艺传承发展情况。

图为导游讲解傣陶手工品。赵宇果供图

 
木铎寻道,非遗传承,教育先行。2025年2月21日,经过四天的实地调研,实践队来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与李赤宇副院长展开对话,并对该院学生进行采访,期望以校本课程促进非遗进校园。两次谈话中提及学院有专门的课程提供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修读,并配有专业的操作教室,而对于非该专业的学生,则出现接触机会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的情况。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宇赤副院长谈话。赵宇果供图
 
 
针对以上情况,实践队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帮助学院与依温柴烧傣陶工作坊建立相互了解以便于合作开展活动,为学院师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机会去接触、学习非遗文化。

图为采访学院学生非遗课程开展情况。赵宇果供图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始终面临“变与不变”的挑战。一方面,“不变”的价值被视为非遗的核心价值,强调技艺、材料和工艺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创新是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一对矛盾的作用之下,傣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巨大的机遇。经过此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代传承人做出的巨大努力:在保留非遗本真的情况下,结合市场需求,引入现代科技,推动市场化;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探索非遗的跨媒介表达,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由学校牵头,用教学课堂为平台建立非遗跨代际与跨领域的合作:鼓励年轻一代和跨领域艺术家参与非遗传承,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作者:赵宇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 “寻康植之源,筑绿韵未来”康养植物调研实践服务团 探索疗养植物奥秘
  • 指尖传承千年韵 非遗焕新启新章
  • 指尖传承千年韵 非遗焕新启新章
  •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号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竹艺承贤实践队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 03-03
  • 丝路寻遗探匠心 非遗织梦谱华章
  • 丝路寻遗探匠心 非遗织梦谱华章
  • 2025年1月15日至1月27日,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丝韵织梦”小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开展社会实
  • 03-03
  • 青春返乡  服务志愿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