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遵医致远宣讲团②】红色星火映青春,医路传承遵义魂

发布时间:2025-02-1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同学们,如果你们是1935年遵义城头的一盏马灯,会照亮怎样的历史抉择?"

  2月8日下午,南京宁海中学高二(8)班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正在上演。南京中医药大学"遵医致远"宣讲队成员将遵义会议的星火与中医药文化巧妙编织,为高中生们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破冰:一枚银针叩开历史之门

  宣讲伊始,宣讲员从随身针灸包中取出一枚银针:"这根针既能疏通经络,也曾为红军战士缝合伤口。在遵义会议期间,正是无数这样的医疗器具,守护着革命火种。"台下发出一片惊叹,有同学忍不住举手:"原来中医药在长征中也有故事!"通过动态地图展示,宣讲员带同学们"穿越"到1935年的黔北:"这座二层小楼里,20个人用三天三夜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当投影呈现会议现场复原油画时,他抛出一个情景题:"如果你是列席的警卫员,发现会场药品短缺,会如何保障医疗安全?"用草药代替消毒剂!""组织老乡捐赠纱布!"此起彼伏的回答中,宣讲员展示了当年红军卫生员用竹片制作镊子、以沸水煮绷带的智慧,巧妙引出"实事求是"的会议精神:"就像中医辨证施治,革命同样需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共鸣:青春对话激荡思想火花

  "大家知道吗?参加遵义会议的代表平均年龄不到34岁。"宣讲员指着屏幕上的数字,突然将话筒递给前排学生:"如果是你们在这个年纪参与重大历史抉择,会有怎样的压力与担当?"既要勇敢又要谨慎,像把脉一样精准判断""就像我们选择人生方向,需要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热烈的讨论中,宣讲员铺开一封泛黄的信笺——这是红军卫生员王斌在会议期间写下的战地日记:"今夜为高烧的指挥员彻夜施灸,他烧退时,东方既白,恍若看见新中国曙光。当讲到红军医院用门板搭手术台、以食盐水当消毒剂时,宣讲员突然举起一包配好的中药香囊:"这里面有艾叶、苍术,正是当年防疫的'天然消毒剂'。想不想闻闻历史的味道?"台下顿时举起森林般的手臂,前排男生深吸一口气:"这味道让我想起爷爷说的'苦尽甘来'!"

匠心:指尖重铸红色记忆

  宣讲尾声,宣讲员变魔术般展开一卷红绸:"现在我们要用中医人的巧手,把遵义会议精神'刻'进记忆。"工作人员分发特制材料包:檀木片雕刻的会议小楼轮廓、艾草填充的红军帽挂件、篆刻着《忆秦娥·娄山关》的香樟木书签。"注意榫卯结构的咬合角度,这就像中西医结合需要精准对接。"宣讲员穿梭在课桌间指导,忽然被一组精巧的"微缩会址"吸引——高二(8)班陈同学用艾绒点缀窗棂:"我想象当年烛光里,艾草的清香能让决策者们提神醒脑。"另一边,几个女生将枸杞拼成五角星粘在红军帽上:"红色果实象征永不褪色的信仰。"当五十盏"马灯"模型在教室亮起,宣讲员按下开关,所有灯罩上的二维码同时绽放光芒。扫码后,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跳转出动态党史故事和中医药文化动画。"这盏灯要挂在书桌前,让它照亮我的医学梦!"捧着作品的张同学眼睛发亮。

  活动结束时,宣讲员将一株石斛幼苗赠予学校:"这种在悬崖峭壁生长的药材,像极了遵义会议精神——越是艰难处,越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历史教研组长李老师感慨:"把中医药智慧融入党史教育,让红色基因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暮色中,宣讲队成员与宁海学子在镌刻着"实事求是"的剪纸作品前合影。窗外玉兰初绽,教室里艾香袅袅,有人轻声哼起《十送红军》的旋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已在少年们心中播下双重火种:既是悬壶济世的仁心,更是红色江山的守护之志。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子回乡看齐鲁:守岐黄传承之道,护人民百姓康健
  • 广西师范大学:万里蹀躞,初心为归——乡村教师:点亮田野的星辰与灯火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